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理解·联想·追问·提炼”——材料作文构思指导的实践探索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0 15:36:32 小学作文
“理解·联想·追问·提炼”——材料作文构思指导的实践探索作文小学作文

精选作文:“理解·联想·追问·提炼”——材料作文构思指导的实践探索作文

理解·联想·追问·提炼

                                        ——材料作文构思指导的实践探索


--教案--

【教学目标】

体验“理解”-“联想”-“追问”-“提炼”的写作构思经历。

【教学步骤】

一、理解——“材料讲什么”

作文材料: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

1.材料的主要概念是什么?

明确:关注材料中反复出现,或呈现对立选择关系的概念。

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更重要的事情

2.相对于主要概念,哪些信息相对次要,但也不能忽略,为什么?

明确:关注材料核心概念的修饰语、限制语,复句的关联词。

“但”,为何需要转折,是否暗示倾向,这种倾向希望我们去思考什么?

“似乎”,表示不确定,有还是没有?需要去思考。

 3.材料是否呈现某些核心矛盾需要思考?

自己认为重要的事→努力地在做

(似乎存在的)更重要的事→没做

明确:明明更重要却没做

 

二、联想——“能想到什么”

1.活动:调动自身经验,写出至少五条符合该现象的具体情况。

 

2.合并、整理、挑选一则学生集中思考到的情况

 

三、追问——“这是为什么”

    以学生联想最多的“大家往往努力追求财富,但却忽视内在的精神追求”为例:

1.为现象产生的原因罗列理由

如:①物质生存的需求大于精神的需求

    ②自私和逐利是人的本性

    ③务实重于务虚

    ④缺乏教育和引导

    ⑤时代浮躁拜金的心态

    ……

 2.反思理由的充分性  

理由

质疑/深层原因

修正条件和限制

物质生存的需求大于内在精神的需求

物质生存的需求一定大于内在精神的需求?

生存有其紧迫性,精神也有其必要性。何时何地,何种情况,如何选择?

自私和逐利是人的本性

既是本性那是否有错?

任本性使然重要,还是养性重要?

务实重于务虚

“实在”是否就是重要,“虚无”是否就是不重要?

重要的标准是什么?

缺乏教育和引导

有了教育和引导就能改善吗?

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和引导?

时代浮躁拜金的心态

浮躁拜金的根源又是什么?

价值导向缺位;文化背景;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

 

3.课堂总结

    明确:我们为什么要追问:观点是在追问的过程中产生和完善的。

 四、提炼——“所以写什么”(作业布置)

通过以上“追问”,你形成了怎样的认识?对此现象持以什么态度?你准备提炼一个怎样的核心观点?

 

中心论点(15字内):

层次1:

论据①:

论据②:

层次2:

论据①:

论据②:

层次3:

论据①:

论据②:

 

                     追问——“这是为什么

“大家往往努力追求财富,但却忽视内在的精神追求。”

                                                    

                                                    

                                                    

                                                    

                                                    

                                                    

                                                    

                                                    

                                                    

                                                    

                                                    

                                                    

                                                    

                                                    

                                                    

                                                    

                                                    

                                                    

                                                    

                                                    

                                                    


--课堂实录--

师:好,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好,承接之前的两节课,我们今天进入到第三个环节。我挑出了一个大家昨天比较有代表性的,贴近于这个材料的某一种情况:大家往往努力追求财富,但却忽视内在的精神追求。那么先请大家做一件事情,我们今天是追问,是不是?写作文一定要去问它的原因和意义,大家先在我下发的纸张上面,给大家一点时间,请你罗列现象产生的三个原因,三个,至少。

(学生习作)

师:我有几个友情提示请大家在写的过程中去思考一下:第一个,我看到一些同学写的是一个词语,或者一个词汇,那么我希望你是不是尝试用一种句式去把你所写出来的东西给它连贯上我的问题,“大家往往努力追求财富,却忽视内在的精神追求,这是因为……”似乎“这是因为”后面也应该是一个,有一个完整的一句话的表达,好像填一个词进去……是不是还……还单薄了(一些),要揭示一下你这句话是一个什么具体的意思,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我似乎还是发现有同学在继续……我让你找理由对吧?我让你找原因,你继续还在给我阐述这个现象。(停顿)然后为什么,大家为什么往往努力追求财富,但却忽视内在的精神追求,我似乎还是看到有同学的理由就是因为人们要追求财富,当然语言的表达不一定是这个样子。(停顿)包括还有一点,问题并不是人们为什么追求财富,对吧?问题是为什么往往努力追求财富,但却忽视了精神追求。这两个问题是不是完全一样?再想一想哦。

师:好,我想请大家前后讨论一下,四人一组。等一下,我可能问你们所公推的、所公认的、比较好的、大家都同意的,这样的一个理由,我们来找几条,我们现在讨论一下,前后畅所欲言。

(学生讨论)

师:请各个小组注意哦,等一下我们讨论的时候我希望你们不仅是找到一条,找到一条理由,另外请你们组织一下语言,不要一条理由站起来说了好多好多话,能不能用比较凝练的语言表达?

生:老师我们先说。

师:好,那你们先说。谁先说?

生:物质是精神的基础。

师:物质是精神的基础是吧?(板书)好,请坐。谁再来?

生:还有就是,现在的家长,家长对我们早期的教育,都是对……都是以财富为目标。

师:凝练一点,把话还能说得简单一点。

生:现在的教育更注重于追求财富。

师:那问题出在什么上面?

生:教育。

师:教育。教育……观念,指向……财富。好我们就先这样表达。(板书)老爸天天对你说,读书为了赚钱。

生:财富可以在别人面前炫耀,而那个……而精神追求以后,得到的是一种内在美,不能彰显在外面,所以……就是……

师:所以这个原因还能凝练呀,这个原因还能凝练呀!

生:财富可以炫耀,但是虚荣……哦,虚荣……

师:虚荣两个字不好,我们把它说成一句话……社会的虚荣……心态(风气)。(板书)我给你加个词好吧(崇尚)……请坐。

生:财富成为现代衡量成功的一个标准。

师:财富成为现代衡量成功的一个标准,请坐。

师:一节课我们不可能讨论再多,我们再找一组,还有谁想表达一下,但我有一个要求,最后一组同学,如果你们找的理由好像跟这个已经很接近了,那我们就不说了,如果你觉得跟这个好像区别还是比较大的,你是有一个其他方面角度的,那你来说一说。

生:人类对于回归自然的需求的丧失。

师:对回归自然的……什么……需求的丧失?哦,追求的丧失。请坐。好,我们就看这些好吧。有个问题,到这一步我们后面干什么?你觉得后面要干什么?再去联想?再去想这些情况,是不是在生活当中有这样的现象?哦,再问为什么?

师:为什么要再问为什么?再问为什么就是追问喽?我们今天就是讲追问对不对?追问问什么呢?追问是问什么?这一次的追问对象是谁?给出的这些,大家已经针对这种现象所给出的理由,那么对于这些理由,再去追问它的……什么?内在原因,是这个意思吗?平时我可能也强调过的一个问题,(板书)原因的原因,是不是?继续讨论。

(学生讨论)

师:我们不需要每一条都去讨论,选一个,也是选一个。

我问了两组同学,好像也有点困难的哦,不是说好像这个问题很好问。但是我们首先是不是这样想一个问题,就是说,原因嘛,原因的原因,深层的原因可能有,当然有些问题你可能问到一定的点上你问不下去,也很正常。但是我想跟大家说的是什么,你在进行一个问题的思考的时候,你在进行一个作文的构思,或者我们不说写作文吧,就是你平时想问题的时候,你应该要有这种意识,对于一个问题它产生的原因理由,再去想它更深层次的原因和理由,到你问不出的时候,是不是?这件事情是大家要做的。那我们来讨论一下,谁先来?

师:我们挑一条,不可能面面俱到,挑一条。

生:我挑第四条,我觉得财富成为衡量成功标准的原因的话是因为,人总是生活在这个社会当中的,然后这个社会是追求一种……人是要在别人的眼光中生活的,财富是更能够成为……在别人的眼光中更能够成为一种标志,而给人提供一种感觉。

师:我不是很理解,为什么呢,因为财富成为衡量成功的标准,换言之财富就是衡量你是否成功的标志喽?好像你的这个表达……

生:代表一种别人的眼光嘛。

师:代表一种被人的眼光……我们这样吧,把你所想的东西,在整理一下你的思路用一句话表达出来。

师:我们刚才说我们是追问原因对不对?追问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把“为什么”这句理由再代入进去,财富成为衡量成功的标准,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财富会成为衡量成功的标准,请你填空,是因为……这个能不能有答案,其他同学想到可以补充的。

生:我们平时去看一个人或者衡量一个人的时候,我们不可能一下子知道他的艺术财富,但是我们可以观察他本身的物质财富,你看到一个人从豪车上下来,和你看到一个人从普通的奥拓上下来,你的反应不会因为他是一个教师或是一个普通的老板而改变,而是因为他本身拥有那些财富而对他有不同的感觉。

师:大家觉得怎么样?这个原因是不是可以成为财富成为衡量成功标准的一个原因来说。这似乎还是说,我们看到一个人从豪车上下来就觉得他很有钱,他很有钱好像他就很厉害,我们也要成为这样的人。

生:我想表达的是,我们可能对于财富更加关注,而对内在的精神需求就不是那么……

师:这是这个现象本身呀,想想哦,有点绕的哦。

生:我们所认为的成功是以财富为基础,而不是说我们在内在精神的追求为成功。

师:回去了,很多同学说你回去了。

生:这是一种社会眼光。

师:这是一种社会眼光……

生:筹码吧应该是……

生:财富嘛,你看一个人不管教授也好,什么也好,他可以把精神,还有他的艺术全部等价成为财富,所以现在财富成为衡量成功的标准。

师:那么就是说,财富它具有怎样的一种特点?就是钱喽?钱这个东西比较怎么样啦?

生:就更实际一点。

师:实在一点喽?实际一点喽?钱实在,钱比较实际,财富更为……怎么样?显性化喽?我看的到的呀,对不对?开什么车,穿什么衣服,家里房子多大?那么相对于这个精神追求的东西呢?可能相对来讲就比较的……隐性化。请坐。

师:那么人可能对显性化的东西,他更怎么样?他更有直观的感受,他更愿意去追求,但是对于一些隐性化的,虚无缥缈的东西,他就觉得怎么样?这东西可能是不是就……不太值得你去追求的。好,我们来谈谈其他的。有没有对于哪一条还能进行深层原因追问的?

生:第三条,就是虚荣主要就是……这个攀比主要就是为了满足人的虚荣心。

师:社会崇尚虚荣当然也就是社会当中的人崇尚虚荣啊。不能因为把这个社会换成人了,就说这个层次是深入下去了。语言表达比较凝练,当然是社会当中的人群喽,应该是这个喽。师:如果只是把社会换成人,那这个原因的层次并没有深入下去。

生:人与人之间互相攀比的心理。

师:社会的虚荣之风是在于人和人的互相攀比。那大家觉得它构不构成一个更深层的原因关系?

生:我觉得吧,社会崇尚虚荣之风,是因为它来着人类自古以来就有的一种劣根性。举例子嘛,《爱莲说》里面不就说“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吗?牡丹不是象征着财富、富贵……

师: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生:还有就是《训俭示康》里面,他们也说不应蹑丝履啊,平民百姓都喜欢穿那种不应该他们穿的衣服来显摆自己的那种财富。

师:就这个意思喽?(本性)是吧?就这个意思喽?如果研究下去的话,社会为什么崇尚虚荣之风,虚荣之风,人要攀比,人有虚荣之心,其实也是一种本性喽?它的根源在于本性喽,人本性如此,是想说这个意思吗?

差不多。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当然哦,有一些可能不太好问。你再要追问原因并不是非常容易。那么我想说一下就是,在这样一个追问的环节当中,除了大家刚才反应给我的,问原因的原因嘛,这个我说之前大家已经告诉我了,所以我们去做了这样一个操作,追问原因的原因。这是一条途径,那么我们是不是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还可以有其他的途径,我想提醒大家,我们是不是可以去考虑一下——另外一个途径。我们刚才做的是这个途径,找到一个现象背后的原因,那么原因背后还有原因,也就是深层的原因。第二种思路,我们是不是可以去质疑这个原因它本身的合理性?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教育观念指向财富,物质是精神的基础,它本身是否合理?它本身是否成立?你认为是这样吗?大家考虑一下。首先你想到的这个原因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去质疑?质疑一下它的合理性,它成立吗?

(学生思考)

师:可不可以进行一种反驳性的思考?

生:第五条其实不一定,就像现状已经有很多国家提醒人环保啊,或者相类似的很多的学说是以大自然本身为基础。而且我觉得回归自然本质上来说跟财富或者说内在精神追求没有大的关系,回归自然还是比较物质化的东西。

师:人类对回归自然的追求的丧失,那就是说,你考虑认为很多的现象,很多的事实并非一定是这个样子的。

生:而且我觉得回归自然是物质性的东西,而我们现在说的内在的精神追求更多的是思想上的东西。

师:就是我觉得我们要找一种途径去帮助自己来思考这个问题,来完善自己的一个思路,例如说,教育的观念指向财富,这是我们同学们刚才所讲的一条。那么,是不是教育的观念转变了,就没有这个现象了?我们用一种反思性、反驳性的一个思考去看待你所找出来的理由,是不是教育观念它转变了,或者转变成一种怎样的教育,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方式来教导,那么我们所讲的这个人人追求物质,但是却忘记了内在精神的追求这个现象就可以得到改善?

我们所有的结论都是基于一个“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你们给了一个答案,教育观念指向财富,所以会这样。那么我们现在反过来想,是不是它改善了,就不会这样了?那么再来想,我这个一开始找出的理由是否需要有所完善?就是PPT上我们最后这个圆里所看到的,考虑一开始你找到的这个原因,它是不是会比较的绝对化,然后需要给它加一定的条件或者限制?我们来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师:我们找几个同学来交流一下。

生:我觉得这句话本来就是错的。

师:哪句话?

生:就是“教育观念指向财富”。

生笑:这不是你们组提的吗?

生:教育指向的不是财富这么一个单纯的东西,如果说……教育本来,一个人受教育就是让他更好地为自己所处的这个国家,或者说他所处……他被教育的这个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无论你被教育之后做什么工作,都是在做你的贡献,然后财富是它给你的附属品,或者说是让你生存下去的东西,所以财富只是一个附属品,它并不指向……就是教育的观念并不是为了指向让你去获得财富才去工作的。

师:这句话错在哪里?它是不是指向财富?

生:我觉得它并不是指向财富,财富只是一个附属品,表面上看上去是指向财富,其实它并不是指向财富。

师:也就是这个理由,一开始的理由,好像是你们找的是吧?一开始找的这个理由,现在想了一下,站在这个理由本身的角度,站在这个理由本身陈述的一个合理性上来考虑,再次考虑这个问题,好像这句话本身就有问题,是这个意思吗?也就是说,我们回到一开始这个现象本身哦,我们在问这个现象的时候,“大家往往努力追求财富,却忽视内在的精神追求”,当时给出的理由是教育观念指向财富,但是发现,现在再来看,这个观点怎么样?

生:它可能太表面化了

师:它是不成立的,或者太表面化了,是吧?好像不是这个样子的。教育的观念没有这样,教育的观念指向财富了吗?我不知道,你们觉得呢?

生:是指向成功。

师:指向成功?

假如它是指向成功,财富是成功的附属品,因为成功无法看出来,大家都不清楚。但财富更加显性化,所以看见财富他就成功了,所以有人觉得教育指向财富,就是成功了。但是我觉得成功也不是教育观念真正指向我们去做的事情,这个就是一个比较抽象……

师:这个当中是不是存在……如果我们像杨X走这条路径去写这个作文的话,它能不能给我们的作文搭出一个层次感?首先一个就是这个现象为什么产生?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首先,教育有问题,它指向成功,但是教育本身是不是就应该指向成功?这个你要去思考,但是问题是出现在我们现在以什么东西来衡量成功?

生:财富……

师:是以金钱来衡量成功,对不对?那么就出现了大家往往努力追求财富,却忽视内在的精神追求,也就是说内在的精神追求它不是成功的标志定义。这个当中,大家觉得是对还是错?这样一种价值观或者说这样一种导向,我们怎么看?是不是到了这一点上面,我们才能往后面去说,我们该怎么做,我们应该怎么做。至少我觉得我们的这番思考,它可以让我们避免写作过程当中有时候会出现的这样一种倾向,就是跑上来就去说怎么做,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应该追求内在的精神,而不应该追求财富。建立在原因分析的关系上面去论述我们后面为什么应该这样做,所以这个思考应该是要有的。当然时间的关系,我们要把所有东西在课堂上展开,我们没有很多的思考的时间。

师:最后想说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追问?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追问?那么就是这句话。大家写作过程中的观点,或者说你搭建作文构思层次的这样一个分论点,应该是在追问的过程当中去产生和完善,你只有追问了你知道哪里好像出了问题,哪里好像这个构思还不完善,还不对。我们找到一个问题原因更深的原因,甚至我发现我想错了,我需要推倒重来,使我原本提出的观点和找到的理由,显得更完善。有些问题可能给它加以一定的条件,加以一定的限制它就不会显得非常的绝对化,这个可能是我们面对一则材料,在追问的过程当中,我们需要去想的一些东西。

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先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说课评课--

(一)说课

首先是上这堂课的出发点。

因为学生作文中暴露出的问题是喜欢写“怎么办”,或者是通过验证法举几个做更重要的事的例子,如屠呦呦、爱因斯坦等。然而这样的作文很表面化。所以这堂课就是为了避免学生这种肤浅的验证法,在充分思考观点背后的原因后再来写就好了。

其次是这堂课做得不够的地方。

其实我这堂课最主要的部分应该是修正条件和限制,然而这堂课并没有充分地表现出来。这堂课也有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会去就会写“注重精神而非财富”了,上课的时候应该拉回来,这只是一个例子,目标是要做更重要的事。

 

(二)评课

F老师:今天我们就阎老师的这堂课来谈一谈各位的看法。

 

Y老师:

    总体思路清晰,并且能够把这个思路贯彻到课堂中去,也给足学生思考和对答的时间,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很好。

    我有一个疑问:“更重要的事”能否一定要写“做更重要的事”,是否可以写“立足当下,不要好高骛远”呢?另外,对于这堂课,我觉得对学生如何步步递进地构思、如何深化立意都有好处。

 

F老师:

首先,教学目标部分谈写作构思的经历,我觉得不太恰当,应为“立意”或“审题立意”。“意”即是观点,也可以是支撑观点的理由,或者说是观点中有哪几层(即分论点)。

其次,构思文章的思路主要有并列式和递进式两种,其实并列式也可以写出很好的文章,并非说递进就不能写出好文章,就一定是简单的。

 

M老师:

    先谈谈优点。结尾部分“为什么要追问”这个结尾是很有分量,教案思路也很清晰。另外,我觉得表格中横向的三点(理由;质疑;修正条件和限制)就可以用来作为一篇文章的本论了,是很有探索性的一堂课。

 

F老师:这堂课从现象到理由再到反思,并用一个表格作为思路的一个支架,对学生是很有帮助的,同时也体现了老师的思考。

 

B老师:

先谈优点。第一,学生思考空间很大,学生给出的一些观点也是很有质量的。第二,提问严谨,如“回答时要凝练”,“不是一个短语,而是一句话”等。第三,方法很宏观,但针对性很强。

还有几个值得探究的地方。第一,放得很开,但放之后是否能收一下。找原因是否可以提供一个可操作的依据,而不要放得太开。第二,原因的原因要讨论到什么样的程度才算可以,这个问题也值得思考。

 

F老师:

第一,学生在这堂课中思考的时间是较充足的;

第二,一堂课解决一个问题也可以说是完成一个任,从这个角度看,老师的课是很清楚的,聚焦在了一个主问题上;

第三,他在课堂中也给了学生较充分的思考时间(12分钟);

第四,有一个反思环节,安排在课后三到五分钟,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后作业中反思:这节课解决了什么问题,用了什么方法,留下了什么问题?

第五,课堂要有具有语文要求的指导;

第六,要总结出一些思考的路径。

 

F老师:

    这堂课我有两个疑惑。第一,让学生放手谈原因,学生列出了五点,这五点都对吗?第二,追问原因时,有一些是可以追问的,有些是没法追问的。其实,这五个原因有关系吗?如果有一个环节讨论这五个原因是否正确或有何关系就更好了。

 

F老师:小组中每人说三条原因,他们否决了其他原因,而这其中也是有原因的,这里需要提供支架。我们往往会重视最后留下的东西,但没有留下的说不定也是很重要的。

 

D老师:讲反思性的环节很好,然而结尾有点散了。

 

F老师:经历一些具体的路径方法是很有意义的。总结为何追问很好,反复追问后我们才有一篇文章的观点和或并列或递进的分论点。其实,分论点都是思考出来的,没有思考就没有分论点。

 

Z老师:这堂课是很有针对性的,确实解决了学生写作中的一些实际的问题。

 

F老师:这堂课的成果如何转换为一篇作文,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H老师:这堂课有以下几个值得学习的地方:第一,书写很漂亮;第二 ,写作过程的指导虽难,但老师的应变是很老练的,指导的追加也很自然。一个我存疑的地方是:“追问”的限度该如何处理?

 

Q老师:第一,条纲性的教法在实施了一段时间后有了副作用,而这堂课关注到了学生的学习经历上来,这一点很好。老师从理解、联想到追问、提炼这一系列的课程是写作中很实用的,也是具有实践意义的。第二,这堂课呈现了学生真实自然的思考过程,一个个慢镜头中总有间隔或停顿的现象,而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能给予耐心的指导,一些指导是很适时的,所用的词语也是较准确的。第三,这堂课给出的这样一种构思模式,甚至是思考问题的模式,不仅仅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写作中的很多问题,更能培养学生追问的思维习惯,有利于更好地认识世界,不仅仅是写作。

 

(三)总结

第一,经历大于方法。

总结出重要方法,但不要以为它能转化成能力。经历有了以后,可以让学生在写的时候重复这种经历。

第二,意识大于方式。

思考是让学生形成一种意识,要让他知道你就要有这样一种意识,还有一种反思的意识,意识强了变成习惯,习惯才能够逐渐变成能力。

第三,聚焦在某个主要问题上。

要构建一个共同问题,这样老师驾驭课堂更方便,学生思考起来也更方便。

第四,搭建支架。

第五,上作文课要让学生独立思考,要互相反驳争辩,要有反思环节。

第六,适时地落笔很重要。

争了一大通的想法要记录、整理下来。

第七,一堂课要有成果的展示。

这堂课的成果是要转换成写作的思路提纲,是列提纲前的准备,没有转换学生是看不到希望的。

                                                                

                                                           --教学反思--


 

   日常作文教学中所谓的“作文指导课”,很多时候出于省时省力的考虑,其实仅是“作后指导课”,即布置题目先行写作,然后批评指错,以图改进。作后指导固然也是作文教学所需要的,但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重要的。作后指导,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事后诸葛亮”的做法。当学生手拿自己的文章,看到这里不恰当、那里不合适,又听老师指着范文说这里如何精辟、那里如何高妙的时候,只能生发望尘莫及、望洋兴叹的感慨,然后到下次动笔时,还是走上自己的那条老路。

    学生的这种感受提醒我们必须要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教者应该到学生审题立意的思路上去走一走,去体会一下学生行路之难,从而更改或修正学生的路径,而不总是站在终点,让学生走完错误的道路,再去听正确的方法。学生最需要的也许就是有人带着他们在审题立意这条道路上走一走,随时纠正错误的方向,即刻指出所思所想的不足之处。也就是说,作文指导应该要适时地回到“作前”。

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教师要把自己当成学生来还原审题立意的经历,这就有了“理解、联想、追问、提炼”四个步骤的设计。首先来说“理解”,学生面对一则材料,最起码的需求是能够读懂它,但所谓“读懂”已不仅是疏通字面意思,而是指能把握好材料的核心概念,理清语句的逻辑,挖掘潜在的矛盾对立,为立意寻找合适的空间。然而学生往往是凭着感觉走的,这种凭感觉的后果是要么偷换概念,要么断章取义,要么跟着材料的倾向去验证,去高举旗帜大喊口号,许多偏题离题的症结大致在此。这其实是阅读的问题,更加惯常的表述是:学生整体把握材料的能力比较欠缺。但问题就在于,说病容易治病难,没有定法可循的东西往往就流于随性了,这么一来,“凭感觉”也实属无奈之举。在这份教学设计中,我还是力图去培养学生在“理解”材料这一环节上的几点意识,包括明确材料的核心概念,抓住关乎语言逻辑的次要信息,以及析出材料的核心矛盾。特别要提一提核心矛盾,一般来讲,具有思辨空间的作文材料必然包含了某种隐含的矛盾对立,而不会是一种简单的、无争议的事实陈述,即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两难情境的选择”、“二元对立”等习语。我们能否引导学生将一个潜藏在复杂材料当中的核心矛盾揭示出来,我以为是审题过程中很重要的事,并且这种对于核心矛盾的揭示还不能简单处理。所谓“简单处理”,就是象征性地将似有对立关系的语词提一提、点一点,比如“重要”与“更重要”、“自由”与“不自由”、“柔软”与“坚硬”、“都会过去”与“都不会过去”等。如果只是以这样的方式来呈现,无形之中破坏了原材料所蕴含的丰富的逻辑关系,减少了思维的容量。但是原封不动地读,学生又有困难,所以有没有可能重构材料的表述,呈现核心矛盾的思考点,这是这份教学设计力图去探索的。以此次教学的这则材料而言,材料到底指向我们去思考一个什么问题?材料在纠结什么?什么值得我们去好好思索一番?事实上材料的原语言还没有把话讲透。“似乎”表明一种不确定性,“总还有”又带有应然的性质,因此我们重构一下语言的话,似是在说:明明有更重要的事,却为什么没有去做。把这个矛盾呈现给学生,或许能够让学生感觉明朗一些。当然设计也还是有缺陷的,如材料中既有“似乎”一词,就也可以直接否定,就得先问“更重要的事是否存在”,但不管怎么说,梳理概念、抓住矛盾、把握倾向,从而将材料转化为一个问题,给出一个清晰的抓手,是目的之所在。

通常以学生的经验来看,在理解题意之后,对材料产生事实的联想是较为普遍的,也是合理的。事实上学生也很难在抽象的逻辑概念中展开说理,必须借助所谓的“素材”来实现说理。但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学生所想是否契合材料所反映,二是学生所想是否孤立而不具有普遍性。不契合则南辕北辙,孤立则难以有力进行论证。由此认为,对联想也应做出必要的指导,一者联想需要量的呈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量才有选择,有量才有比较,有量才有“思”和“辨”的土壤。如果一念即用,往往不计是非对错,不计好与更好,就不能为质的提升做好铺垫。再者对联想也要进行一定的处理,比如排列、归类、整合、删除,“想到”本身不是目的,想到的内容只是作为抓手来看待,它是作为进一步分析追问的对象,正如詹丹教授所言:“对现象进行描述和重现,只是出发点而不是归宿”,从课堂操作的角度来说,就是筛选具有代表性的一例或几例来展开追问。

“追问”是立意过程中的核心环节,作文的观点、行文的层次大多都来自追问,追问之下才有观点,追问之下才能修正观点。追问的意义在于,告诉学生作文不是跟着现象来写,写作不是为了验证现象,而是要对现象进行价值判断、原因分析、探究意义,从而在问题中发现问题,在现状中反思生活。这其实就是我内心的原意。但要对这番想法进行课堂设计就很不容易,第一个问题:追问什么?我的选择是举出一个现象来,在这堂课集中分析这一个现象,即“大家往往努力追求财富,但却忽视了内在的精神追求”。然后我为“追问”设置了这样的路径,先针对现象搜索原因,之后针对所找原因两步走:一是反思所找原因本身是否谈得上是原因(合理性),二是考虑原因背后是否有更深层的原因。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我觉得,所谓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就是要让学生意识到反思自己思维的重要性,我们并不该指望学生通过某一堂课写作能力就突飞猛进了,而是说,教会学生先拥有批判自己思维的思维意识。当我得出一个原因的时候,我要问自己,它与现象之间是因果关系吗?或者受到任何条件的影响和限制吗?或者它是唯一的因果关系吗?再或者,从客观现实上看,这是对的还是错的呢?这样一番思考当中,学生就在进行价值判断、观点补足、同中求异等思考活动,或可很大程度地避免单一化、极端化的思维倾向。不过课堂实际的操作还是显得不那么有条理,问题可能在于:第一,设计仍然不甚细致,路径中的下位问题没有明示,尽管有讨论,但是指导性似乎还是不强。第二,“线性路径”似乎无法涵盖所有的情况,例如学生如果从根本上否认现象,认为本来就没有“更重要的事”,这种更富有思想性的认识反而要被路径框架扼杀了。第三,追问完这种情况应该还要回到材料本身的核心概念上来,在两者勾连衔接的环节上缺乏更多的思考,使得整堂课到最后似乎是在讲另一个作文题。课堂实质上还并没有进入到所期望的反思修正观点的阶段,因而“提炼”的环节没有充分的基础,要想转化为文章,还有不少问题有待进一步尝试和反省。

 

 

                                                                                                                             YJ

篇一:材料作文指导

教学目标1、什么是材料作文2、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的

区别3、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4、演习训练5、材料作文的文

体(1)怎样确定文体(2)几种常见文体的写作

2004的材料作文2004年河北省中考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当幼鹰长到足够大的时候,鹰

妈妈便把巢穴里松软的铺垫物全部扔出去,这样,幼鹰就会被树

枝上的针刺扎到,不得不爬到巢穴的边缘。而此时,鹰妈妈就把

他们从巢穴的边缘赶下去。当这些幼鹰开始坠向山谷时,他们就

会拼命地拍打翅膀阻止自己继续下落。最后,他们的性命保住了,

因为他们掌握了作为一只鹰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本领―――飞

翔。

要求: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作文下面是关于“2004年度‘感

动中国’新闻人物”――“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颁奖词,认

真品读后,根据要求作文。

??袁隆平――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

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

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

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

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请从上面的材料中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自己在观察现

实社会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可讲述故事,可发表见解,可说明问题,可抒发情感。

??提示:①选择适合你表达的一种文体;②文中不能出现真实

的校名、地名、人名。

材料作文则不同材料作文所提供材料是写作的依

据,包孕着文章的主旨,写作者必须把握住材料的中心。它是你

文章的灵魂。简单的说材料的主旨就是你要写的议论文的论点,

你所写的记叙文的中心思想,尤其是写议论文时,对所给的材料

还要“非用不可”。材料作文一旦脱离了材料或偏离较大,就是

严重的跑题。

话题作文:

陕西省副题2、找关键词句法“不容置疑”“毫无顾忌地冲破

牛顿力学的束缚”这些似乎矛盾的词语包含着材料的主旨:

(1)

要敢于怀疑(2)怀疑是创造的先导(3)要敢于打破旧的观念,

勇于创新(4)不勇于向传统挑战,就不会有所建树

分析材料材料中人物有老人和孩子,还有一帮路

人。分析材料的是非倾向,可知命题者明显将矛头指向毫无主见,

为他人之言是从得骑驴者。从命题者的意图来分析,可以提炼这

样的观点:

盲从让我们一事无成不能人云亦云,做事要有主见

分析材料我们联系实际想一想:老骆驼象征着现实生活中的哪

些人,马和驴又象征现实生活中的哪些人,就不难找到材料的主

旨。

立意角度1:平凡中孕育着伟大2:认准目标,执着向前,

就能走向成功5、选角度切入法根据下面一段文字,自拟题目,

写一篇议论文。

一位斯巴达人对他母亲抱怨说:“我的剑

太短了。”母亲回答说:“孩子,你前进一步剑不是就长了吗?”应试者可以通过对这段文字的具体分析,理会其中的涵义,然后

选择一个写作点命题写作。

材料分析这段材料所主要反映出这

样一个富有哲理的问题:

从母亲的角度分析:母亲话

蕴含着“短”与“长”是相对性的道理。

从孩子的行

为上还可以引申出停止不前、不思进取的意思。

因此,我们的

命题可以是《“短”与“长”》或《停滞与进取》,还可以是《“前

进一步”的启迪》这样的题目。

演习训练材料分析从编

者的意图来看明显的倾向在马辛利的做法上,因为他的宽让、忍

耐才是紧张的气氛缓和下来。

立意角度:

1、要

name=baidusnap1>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A0FFFF'>宽容

(有博大胸怀)2、忍耐、忍让材料二:

初三时,

都挂在那里。

临近期末的一次考试,我们一走进教室,

那幅解剖图便被老师收起来了,而整张试卷只有一道题:列举人

体主要骨骼的名称和部位。我们几乎异口同声地提出抗议,“老

师没有讲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讲过。”“这不是理由。”老师微笑

着说,“哪些知识已经挂了好几个月了。”我们勉强答了一会便草

草交了卷。

“请同学们永远记住,”老师忠告我们“学

习不仅仅是学习别人告诉你的东西。”材料分析立意角度

1、要主动学习,不要消极被动的接受2、要善于抓住机遇,

促使自己成功3、关注身边的事材料三:

1972

年,新加坡旅游局给总理李光耀呈了一份报告,大意是:我们新

加坡不像埃及有金字塔,不像中国有万里长城,不像日本有富士

山。除了一年四季直射的阳光,什么名胜古迹也没有。要发展旅

游业,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李光耀看过报告,据说他在报

告上批了这样行字:你想让上天给我们什么东西?有阳光就够

了。

后来,新加坡利用那一年四季直射的阳光,种花

种草,在很短的时间里,发展成世界上著名的“花园城市”,连

续多年旅游业收入列亚洲

角度:

1、没有分析出阳光的比喻义,单自然界的阳光。

2、抓

住机遇3、善于发现材料四:

一位登山运动员

参加攀登珠穆拉玛峰的活动,在海拔8000米的高度,他感觉体

力不支,停了下来。后来当他讲到这段经历时,大家都替他惋惜,

为何不再坚持一下呢?在要紧一下牙关,在攀一点高度!“不。我

最清楚,海拔8000米时我登山生涯的最高点,我一点都没有遗

憾。”他说。

要求:1、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

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2、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改写。

3、

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材料分析1、看清自我,把握自

己的人生的高度2、拼搏过、奋斗过,即使不能完美,人生也没有遗憾3、人生应该懂得放弃4、

name=baidusnap0>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ffff66'>学会满

足,知足常乐5、做事要量力而行材料作文的文体

怎样确立文体

下页余下全文

篇二:新材料作文写作指导

新材料作文写作指导

高考作文在经历了近几年话题作文的鼎盛与热闹后开始回归,考察2008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卷,话题作文2则,材料作文与命题作文各8则,平分秋色。现在的材料作文并不是传统材料作文的简单回归,而是一种更加开放的回归,是一种介于给材料话题作文和传统的材料作文之间的作文形式。它比给材料话题作文有更多的限制,但在选材、立意上又比传统的材料作文更具开放性。

材料1:2006年全国Ⅰ卷作文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分析:在作文提示语中,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这样的要求,不像传统的材料作文那样主旨是唯一性的,而考生就要去准确把握唯一性的主旨,把握不好就会导致偏离正确立意,导致全盘皆输;但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所写内容只要与话题相关就行,而是对主旨的提炼需要从材料中来,较好地预防了话题作文中穿靴戴帽的宿构现象。这种新的材料作文形式既能较好地考察学生的实际理解分析能力,又能考察学生的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应该说又是一种进步。

一.概念

(一)新材料作文的定义

新材料作文也叫题意作文、命意作文、后话题作文。其作文题目提供材料(寓言、故事、调查、新闻、诗词、名句等等)或图画(多为漫画),但不提供话题(有的命有文题);要求考生阅读材料或图画,根据自己对材料或图画的感悟、理解,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进行作文。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它不同于以往根据材料写议论文的材料作文,也有别于有明确话题的话题作文,是介于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之间的一种新的作文形式。

(二)新材料作文和给材料话题作文的区别

1.命题形式上:话题作文命题的基本格式为:材料语+话题语+要求语;新材料作文命题的基本格式为:材料语+要求语。不直接提供话题,其话题就是考生对材料的感悟或联想。有无话题语是话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命题的根本区别。

2.审题上:话题作文强调的是?相关?,不故意在审题上为难考生,只要或隐或显和话题有关就可以;而供材作文的立意是从材料中提炼出的,虽然可以从不同角度立意,但不管哪个角度都是从材料中来的,因而角度往往也是有限的,不像话题作文那样发散度大。

3.材料的使用上:供材作文中的?材料?是必须使用的,所有的立意角度都是从材料中来的,当然在具体的行文中,也可以不写所给材料,只取其立意也可;而话题作文所提供的材料,只是给读者一个角度,一个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话题,话题范围要远大于材料所提供的范围,所以材料完全可以不用,学生重点是审视所给话题,由话题展开思维,寻找角度。

4.思维方式上:供材料作文多为?扇型直线思维?,一般是从不同人物、不容侧面对内容进行审视;而话题作文则多是?圆形发散思维?,一般可以从话题的本义、比喻义及文化内涵等多方面思考,离话题可以较近较浅,也可以较远较深。

材料2:材料作文读寓言诗《树叶和树根》,然后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晴朗的夏天,树叶把自己的绿荫撒向谷地。在树枝上,他们高谈阔论,极力夸耀自己。?这也应该对我们说声谢谢。?从地底下发出了温和的声音,?是谁说话?竟敢这样傲慢无礼!?树叶吵吵嚷嚷,在发脾气。?是我们。?地底下的声音回答,?是深深埋在黑土中的——树根。?

审题过程:

客观内容:树叶树根树叶与树根的关系树叶对树根的态度。

主观倾向:夸耀吵吵嚷嚷对树根?发脾气?,树根则是?温和的?

多角度立意:树根可以象征什么?树叶可以象征什么?树根对树叶有哪些作用?树根具有奉献精神,树叶要理解树根,树根也要理解树叶。

观照审题:父母与子女,老师与学生,家庭与成员,甚至祖国、民族、人民、组织与个人都具有这种关系.

确定最佳立意:数典不可忘祖饮水要思源功成莫忘本树高千尺莫忘根

创新立意:有了成就,得意忘形不好,但兴奋一下,自豪一回还是可以的.

材料3:话题作文?生活中我见过各种形状、各样色彩、各种质地的绳,长的短的、粗的细的,绳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假如此时在你面前放着一根绳,你会想到什么?请以?绳?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拟题目,自定体裁。?

审题过程:

本义:

纤绳——三峡的纤夫绞刑架上的绳——受难者

拉风筝的绳——田野里的孩子挂在悬崖上的绳——登山者

比喻义:

?绳?往往具有?束缚?或暗含着?某种关系纽带?的意思。由此可以进一步引申出如:在没有爱情的婚姻里,婚姻是根绳索;溺爱,有时使母爱成为一根绳索;在喜欢记恨人的心里,恨是一根绳索;有时,思维定势也是一根绳索。甚至,自责与自卑也会成为一根束缚心灵的绳索。

(三)新材料作文与旧材料作文的区别

1.命题表述上。旧材料作文的命题表述一般是:?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新材料作文的命题表述一般是:?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以上文字可以让人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在文体要求上。旧材料作文一般只要求写成议论文;新材料作文则要求?自定文体?。

3.在对待材料的态度上。旧材料作文要求必须引述材料;新材料作文则可引可不引。

4.在立意范围上。旧材料作文立意必须是在对材料进行整体感知与全面关照的基础上准确、全面地立意;新材料作文立意立足于材料的整体含义或局部含义(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皆可,以不脱离材料的含意为底线。

二、写好材料作文的关键——审题

?材料作文?因其在考查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同时,还兼考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概括、归纳推理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思维能力,而备受高考青睐。就所提供的材料而言,或是名人轶事,或是警句箴言,或是幽默风趣的漫画(照片、图片),或是给人以启迪的小故事、寓言、诗等等,其内涵丰富,范围广阔。如何读懂材料,把握材料的主旨,是写好材料作文的关键。

(一)审题的二原则

1、整体性原则

要视文题为一个整体,全方位审题,明确题目、材料及其要求中的限制部分和未限制部分。限制部分必须严格遵守,未限制部分要认真分析判断,充分利用所给的条件。不能只抓其只言片语,以偏概全。

(1)把握材料实质。

提供材料作文与命题作文相比,看起来像是给考生提供了方便,其实是增加了难度。在材料作文中,所提供的材料既是考生作文立意的出发点,又是归宿点,文章的立意必须从材料中来。文题有显性的信息,也有隐性的信息,隐性的信息如言下之意、比喻之意。对此,一定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材料4:一位父亲在冬天砍掉了一棵枯树,但到了春天却惊奇地发现树桩上又发出了一圈绿绿的嫩芽。于是,父亲对孩子说:?当时,我真的以为这棵树已经死了,现在才知道,它确实还活着。孩子,千万别忘了这个教训——别在冬天砍树。?

按要求写一篇800字的文章。

审视这则材料,可以从父亲和树两个角度来立意。从父亲的角度,可以从?不能轻易否定一个人,尤其是在他最困难的时候,要相信他、肯定他,鼓励他?;从树的角度,可以从?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在最困难的时候,切不可丧失信心,黑暗过去就是光明?立意。同时要注意隐含条件?严冬?指?人所处的逆境或人生事业的低谷?。

如果不能整体把握材料,从?不要被假像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甚至仅仅从父亲砍树这一行为出发就得出?树是我们的朋友,不应砍掉它们?就更偏离材料了。

材料5:《鸟的评说》:麻雀说燕子,是怕冷的懦夫\燕子说黄鹂,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黄鹂说百灵,声音悦耳动机不纯\百灵说最无原则的,要算那鹦鹉\鹦鹉说喜鹊,生就一副奴颜媚骨\喜鹊说苍鹰好高骛远,苍鹰说麻雀寸光鼠目\……

寓言诗中,无论是麻雀说燕子,还是燕子说喜鹊,都有个共同点:每种鸟都只看到别的鸟的缺点而彼此攻击,或把别人的优点当作缺点而互相诋毁,或亦不能正确看待自己,由此可以联想到生活中有些人对他人品头论足,或出于私利、嫉妒而信口雌黄、颠倒黑白,所以可以确定这样的观点:看人不能只看缺点,不看优点,或看人不能只看缺点甚至把别人的优点看成缺点,或不能抓住别人的缺点而搞攻击,应加强团结,或正人先正己,等等。总之,这则材料是考查考生全面、正确、辩证地看别人或自己。

如果不从总体去概括这个材料的?寓意?,而只是抓住?只字片语?,常常容易陷入误区。?鹦鹉学舌?,确实有些?无原则?;燕子,确实有些?怕冷?,甚至是?怕艰苦?,?见异思迁?。如果这样断章取义来展开议论,势必离题很远。

(2)把握写作范围。

准确把握材料涉及的范围,有利于考生在规定的范围之内找到适合自己写作的最佳切入点。

以?自信?为例,?自信?就是?相信自己?,那么?自己?是不是只包括考生个人呢?不是,小而言之,可以指考生本人,也可以指考生熟悉的另外一个人;大而言之,可以指一个集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人类。考生既可以叙写自己或别人有关?相信自己?的故事,也可以写基于?相信自己?的生活感悟,也可以表达自己对?相信自己?的意见、看法等等。想使文章获得高分,还要把你对?相信自己?之于生命存在方式的意义,以及由此带来的生命价值攀升的理性认识,蕴含在生动形象的故事或深刻的议论之中,不宜在青少年是否应该有?自信?的层面上发肤浅的议论。

(3)辨明材料关系。

高考作文提供的材料可分为单项材料和多项材料两类。单项材料的审题相对单纯。而对于多项材料,审题时要辨析材料的异同,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挖掘材料蕴涵的意义,准确把握命题意图。关键是要找出它们的最佳结合点,即?共性?的东西,综合考虑,这样才符

合命题者的意图。当然最佳结合点未必就是立意,议论的角度可结合论题的现实意义去考虑,这样写出来的文章针对性强,有时代气息,也会有一定的深度。

多项材料的关系,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A同义关系;指材料的性质、蕴含的意义、体现的观点相同。如2004全国卷所提供的材料中的这两则:

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波兰谚语)

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达〃芬奇)

B类义关系:指材料表面看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然而深入内里,却能发现,它们所蕴含的意义具有相类似之处。如2004年天津作文题:

有一个木匠到山里选木材,看到一些奇形怪状的树根,觉得没用就走了。后有一位根雕艺术家发现这些树根后,如获至宝,将这些树根雕成了非常有价值的艺术品。

分析:木匠从实用观出发,放弃树根;艺术家从审美观出发,以树根为?至宝?。理解这层意义,对于作文?立意?十分要紧。讨论的重点可以突出实用性,可以突出审美性,也可以两者兼容。

C反义关系:指材料的性质、蕴含的意义、体现的观点是截然对立的。例如:

(材料1)某杂志社作调查:?你对同学最赞赏的品质是什么??调查结果,排在

③人们只要从汹涌浪涛中掌握了一条前进的途径,也就战胜大自然了。(刘白羽《长江三峡》)

这三则材料表面上看各自独立,毫无关系,但只要仔细琢磨一下,观点就会水到渠成。材料①,是讲要树立远大的理想,确立具体的奋斗目标;材料②,是讲登山的艰辛;而材料③的中心是掌握规律。至此,中心论点就瓜熟蒂落了,那就是——立志〃攀登〃规律。

3.材料观点隐晦,但要抓住关键字眼或细节。

这类材料作文,着重考查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8:有位名叫亚克敦的英国人,他的书斋里杂乱地排列着各种图书七万多卷,而且每卷书上都有他的手迹。他零零碎碎地记住了不少知识,可大家问他什么,他总是七扯八拉答不清楚,他活了六十多岁,读了一辈子书,却什么也没留下来,被人们称为?书橱?。

这样的材料虽好懂,但观点很隐晦,只要通观上下文,认真细致地阅读或观察材料、寻找、抓住关键性字眼或重要的细节,就会挖出材料本身所蕴含的观点。

1.?杂乱地排列着各种图书七万多卷?、?被人们称为‘书橱’?,说明主人兴趣很广,但读书没有选择。

2.?每卷书上都有他的手迹?,可问他?他总是七扯八拉答不清楚?、?读了一辈子书,却什么也没有留下来?,亚克敦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只博览群书而不能精读,晴蜒点水,因而学而不成。这样抓住关键字眼或细节一分析,观点就水落石出。

依据上述分析,分别可以确立这样的观点:

①学有目的,读有选择;②学之道贵以专。

4.材料是非不清,要求评理

这种类型主要是考查学生分清是非的辩证能力。

材料9:针对校园罚款问题,学校和社会上都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不能罚,学生是消费者;另一种意见认为不但可以罚,还要重重地罚,罚得他心疼才会吸取教训。对此,你有何看法。

对这样的材料,首先要将两种观点分别进行分析、比较、辨别,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分清是非。

诚然,教育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且思想教育并非万能,当然,作为学校除了思想教育外,还可以采取组织的、行政的、经济的,甚至法律的方法,其中对于与经济有关的劣行,如偷盗、扒窃、赌博、损坏公物等,罚款不仅是应该的,还是必要的,不罚不足以补损失、儆效尤。因此,

下页

篇三:初中材料作文指导及训练

初中材料作文指导及训练

【写作策略】

在话题作文出现之前,材料作文是中考试卷中经常出现的一种作文考查形式,在话题作文中,材料只是提出话题的背景,材料与文章是一种疏远的关系;而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则是作文观点的重要载体,是写作内容选择和立意的依据,考生必须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进行写作,离开了材料就是离题,文章与材料是一种很亲密的关系。由此可见,写作材料作文,必须针对其“材料重要性”特点,采取有效的写作的策略,才能更好地写出高质量的考场作文,具体来说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读懂材料,全面把握

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没有读懂材料必然会模糊作文,以致出现偏题或者离题的现象,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明白内容,理清关系,理解中心,为立意奠定一个较好的审题基础。

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但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这对于把握材料的中心很有帮助。

如2004年哈尔滨市中考作文题的材料为:一位雕塑家完成了一座非常美丽的雕塑,有人问他:"你是怎样雕出这座完美的雕塑的?"雕塑家回答:"这座雕像原来就在那里,我只是将它多余的边边角角去掉而已。"其实,在人生中,你就是那座雕像,只要去掉外面的边边角角,就能获得完美的自我!而那位出色的雕塑家,就是你自己。

整体上看是讲“雕塑”与“个人成长”之间的一个类比关系,关键词是“边边角角”,要注意联想到自己成长过程当中多余的可以去除的一些东西,可以是行为、习惯、语言、穿着等等。如果把重点放在如何“获得完美的自我”则没有抓住材料的中心,显然是跑题了。

二、立意求准,力求新颖

材料作文也是“命意作文”,立意好坏直接影响到作文的深刻与否和创新程度,因此,写材料作文,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要尽量在立意上求准求新。

所谓求准,就是要把握住材料的内容,牢记主题必须从材料中得来,切不可脱离材料,否则就容易写出失败之作。

所谓求新,就是要努力突破思维定势,超越一般人的惯常思路,应该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不能言,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新”字上下功夫,这样写成的文章才有希望焕发出创造的光彩。

三、使用材料,恰当巧妙

在材料作文中,材料在文章中的使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般来说,引用材料有两种形式,即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化用)。根据文体的不同,使用材料也有不同,一般而言,写成议论文,开头最好引述材料,以便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文体也不能完全脱开材料,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和间接引用一下材料,否则容易造成于材料疏远的感觉。

四、习作训练,题目自选

[材料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紫藤萝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无美景可言,却凭借牵牛花和紫藤萝,成就了一道风景。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金钥匙

一、审题:

这是一篇新材料作文。即材料中不给提示性的指导,学生可以从任何一个角度去理解材料,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但是不能完全脱离材料,另立门户。根据题目给出的材料,可以理解为以下几个话题:

1、互相帮助互相依赖,成就梦想;2、依赖会丧失自己的本性,失去自己本性的美丽是虚空的美丽;3、善假于物者胜。4、生活的美来自向上的动力。……

二、立意:

根据以上话题的筛选,定出一个主题:善假于物者胜。从“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谈起,引入中心主题: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就要懂得借物。

三、写作提纲:

(一)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作为开头,引出论点;

(二)分析论证:提出分论点:

1、先分析说明牵牛花与篱笆的关系,突出两者互借而获得成功的特点;

2、再分析历史上善假于物而有所成就的伟人;

3、最后指出:在这个竞争强于合作的时代,每个人都应该懂得“互借”,最后获得双赢。

(三)总结全文:善假物者胜。补充:“善”与“不善”的差异。

[材料二]绵羊下海经商。开理发店,把刺猬的刺烫卷了,刺猬大哭;开洗染店,又把乌鸦的黑色羽毛染白了,乌鸦很生气;开饮食店,竟给狐狸送上炒青菜,狐狸砸了它的店牌。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多角度解读:

金钥匙

(1)从绵羊一厢情愿地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别人的身上可以得出结论:已之所欲,勿施于人。或切莫“以己律人”。

(2)白发卷发和青菜是绵羊的专利,虽适合自己,却是对刺猬的污辱,对乌鸦的讽刺,对狐狸的愚弄,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性,办任何事都要从实际出发,探求并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3)从战胜困难的角度得出迎难而上,奋力拼搏才能获取成功的喜悦这一观点.心灵换位——请多站在别人的立场想想

[材料三]有一天墨子有事到染坊里去,看见染色工人在染各种颜色的丝。他看了一阵,叹息说:“丝原来是白的,但是,把它投进青色的染缸里,就变成青的了;把它投进黄色的染缸里,就变成黄的了。”

金钥匙

墨子所叹息的是染缸对丝的影响太大了,而并非叹息工人们把丝变成了其它颜色。也就是说墨子从中看到了环境对丝的决定作用,墨子在那一刹那想到的是环境对人的作用。

[材料四]历史上“一举成名”的事不少,但韩愈却一举未成名,再举方得中。头一次,主考官是陆贽,试题是《不迁怒,不贰过论》。韩愈精心构思,自信考得不错,岂料陆贽看不中,韩愈于是落

[材料五].(2006年湖北仙桃)阅读下面一则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一日,一位热爱中文的朋友忽然提出一个新颖有趣而又新鲜独特的看法。他认为“了”这个字,是方块字里最具震撼力的。我笑问缘由,他一丝不苟地说:“它是中文里的过去式——它一出现,事情往往便过去了,追悔、追叹、追泣,全都没用。”

细细一想,果然。莞尔之余,深受启发。“了”,它一现身,天大的事,都成了过眼烟云,没有重新再来的机会;它一出现,就代表了大局已定,大势已去,纵有拔山之力,也无法力挽狂澜;“了”,它是“文字的警钟”,教人学会珍惜之道……

[材料六](2007年山东威海)

根据下面两则材料,自拟题目,自定文体,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材料一:小羊要独穿沙漠,临行前,妈妈说,千万别把路边的草吃光。途中小羊突然想回家,却因为自己来时耐不住饥饿,把那路两林本稀硫的小草连根吃掉了,所以无法找到回家的路。它这时才明白了妈妈的话:那既是留给后来者的希望,更是留给自己的后路啊。

材料二:《菜根谭》中有这样一句话:“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说的是,在经过狭窄的道路时,要留一步让别人过得去;在享受甘美滋味时,要分一些给别人品尝。

[材料七]母虎抚养幼虎有三个过程。开始,它出去捕食回来,把最嫩的肉用爪子撕成碎片,喂给幼虎吃。后来,它捕食回来,自己把肉吃掉,剩下的骨头扔给幼虎啃。再后来,它捕食回来,自己把肉吃掉,把骨头扔掉,幼虎要吃,它就大吼一声,不让它吃。过几天,幼虎饿得实在受不了,就离开母亲,自己找食吃,且不再回来。

要求:

(1)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2)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改写。

(3)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立意角度:1、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2、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3、应该加强挫折教育、苦难教育,不要溺爱孩子。

[材料八]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我们看到了“绿色奥运”的口号,实际上我们与环境保护的距离又有多远呢?漫漫46亿年,地球才变得鸟语花香、生机勃勃,可是,作为万物生灵之首的人类,对待美丽的地球却愚蠢残酷:过渡垦荒农田、废气废水排放、乱砍乱伐植物……于是我们看到天空不蓝了、农田沙化了、水源变脏了、空气污染了,甚至生态失衡了、大气层破洞

了……现在,环境保护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重要问题,摆在每一个人面前。

请根据你对以上文字的理解与感悟,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所写内容应在上边材料涵盖的范围之内。

[材料九]阅读下面的村料,根椐要求写一篇文章。

一位小学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五道题,然后让一名学生上台来做。3×9=(27)4×9=(36)5×9=(45)6×9=(54)7×9=(62)

当这名学生写完最后一题的答案“62”时,台下多数同学都大声喊起来:“老师,他错了,最后一道题答错了……”

同学们都满以为那位老师会马上纠正这名学生的错误,没想到他却说了一段值得大家思考的话。他说:“最后一道题是答错了,可大家为什么只说他答错的这道题,而不说他

前面四道题都做对了呢?看来,我们是多么容易发现别人的错误,而忽略别人的正确……”

要求:

1.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2.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改写。

3.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4.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在名、校名、人名。

思路点拨:

这是一道给材料的命题作文。命题者的意图是让考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分析、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作文。这种材料作文所考查的能力是多方面的,是一种综合的写作训练形式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