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天一阁作文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13:07:33 小学作文
天一阁作文作文小学作文

精选作文:天一阁作文作文

                     天一阁                    四年级上
    天一阁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三个藏书阁之一。它巍然屹立在

浙江宁波城区的月湖之滨。
    站在天一阁的大门前面,看见一对清代的石狮子,它们昂首
挺胸,目光炯炯有神,它们见证了百年沧桑的天一阁,并时刻守
护着这里。
    走进天一阁,映入眼帘的是一尊清代的青铜雕像,他是一位
头戴书生帽,长满白胡子的慈祥老人―――他就是天一阁的主人
范钦。他手握书卷,满面带微笑,似乎在迎接各方的来客。
    铜人的身后,有一幅“溪山逸马图”,图上刻着八匹马。马
儿有的在奔跑着;有的弯下颈子吃着地上鲜嫩的草儿;有的小口
小口地喝着小溪中的水,真是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拐个弯,便来到东明草堂。踏进门槛,看见先生的桌子椅子
摆放在中间,两旁的学生椅排列得十分整齐。那些桌椅略显古朴,颜色深沉,据说这里是老师讲课的地方,走进那里,朗朗书声似乎在我耳畔回荡着。
    最后,我来到了藏书阁,这才是天一阁的重要之处,里面是
千万本古书籍,据说还有许多孤本、善本。这些书上有许多我看
不懂的繁体字,字体有的大有的小,五花八门。我仔细地看着这
些古书,发现没有一本有我们现代的标点符号。原来古时候还有
发明标点符号,文章读起来很吃力,甚至被人误解。
    这就是有名的天一阁,来自各方的游客都喜爱来此地品味浓
浓的书香,于繁华的都市生活之外,人们体会到了“万卷诗书来
左右,容我家园一藏身”的乐趣。

篇一:小学作文:游天一阁

游天一阁

今天是5.1节,妈妈带我去参观世界闻名的藏书楼??天一阁,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一走进天一阁,正门前就出现出一座石雕人,头上带着官帽,身上穿管服。这个人是谁?我走近一看石人前面的那块小石碑,知道了:原来他叫范钦,是天一阁的创建者,也是一个有名的藏书家。在石雕后面,有一幅“溪山逸马图”,我粗略数数,有八匹骏马;细细一看呢,八匹马在溪边仰鬃踢蹄,甩头扭尾,嬉戏嘶鸣,其形其姿,栩栩如生。参观好了这幅“溪山逸马图”我们就从右边的直门“春随人意”中进去,又看见天一阁的另一块照壁,我一看,哼!画上有一只和麒麟差不多的怪物!它旁边是朵朵云雾,云雾下有隐隐约约的山。我刚想走,妈妈说:“这不是麒麟。是叫?獬豸?的一种动物。”参观了这幅奇异的壁画,向左边一望,展现在眼前的就是东草明堂,哇!真是漂亮!瞧,刚进入房间的门,就有一幅栩栩如生的风景画,旁边还有两副对联,图画前面,有好多把精致古老的红木椅,前面桌子旁有两把大的,四周环绕了些小的。

走过了东草明堂,我们跨过高高的门槛,来到了藏书楼。这是一栋两层楼的木式楼阁,楼下正中悬有白底黑边的“天一阁”匾额一方,廊柱楹联写道:“石品洞天题海岳,书藏福地辟琅环。”那书架当中的用具真是好:中间是大桌子,四周是带有漂亮油漆的椅子,上面刻着三个清清楚楚而又醒目的字:藏书楼。

走出了藏书楼,我突然看见那边有个封闭的小屋,就走过去,原

来是刻书房!看看这里,一些刻书工具,一些书架,再加上两块石碑,古人使用的器具真让我惊讶不已。

参观好了藏书楼,我和妈妈就沿着走廊走进了南园,天哪!风景真是优美!这里小桥流水,几座怪模怪样的假山分别在小河的中央与边上,走廊上,有好多盆香味扑鼻的花。绕过南园的小河,我们便走进了一座不是很宽敞的屋子,只见一块又长又大的匾上写着“水北阁”三个大字,两旁的柱子上写着“江上风生浪作堆,中山云在意入妙”,这里的橱窗里陈列着数不清的书籍,例如明朝任庆元所编的《商略》、清朝的《新疆图志》……淡淡的书香味令人陶醉,因为这里每本书都散发着它那浓浓的古味,原来这里就是中国地方志珍藏馆。

穿过了南园,穿过了司马

篇二:参观天一阁

参观天一阁

在这个丹桂飘香的十一国庆,我有幸参观了我国现存历史最早的民间藏书楼也是世界现存最早的藏书阁之一——天一阁。

刚跨进天一阁的南大门,我就被门匾上“状元厅”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吸引住了。那三个大字闪着金光,再配上周围的金边,真是派头十足。穿过状元厅,眼前矗立着一座三米多高的金碧辉煌的大戏台。我迫不及待地爬上去摆了个Pose,让妈妈用相机记录这美丽的瞬间。绕过大戏台,前面是我国现存藏书楼陈列馆。一个个展柜里摊开的“天书”我一个字也看不懂,哦,原来都是草书的繁体字呀!

沿着铺满鹅卵石的小径向前走,我到了一棵盘根错节的古樟树跟前。那棵樟树十分茂盛,叶子一簇堆在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有趣的是树上的青苔又长出了小草,好像给这棵古老的大樟树披上了一件毛茸茸的绿色毛衣。我正看得入神,忽然被一阵夹着诗句的喧闹声吸引到了南园,这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有的在主持人那儿对诗句,有的在叽叽喳喳地交头接耳,有的忙着去颁奖台上领奖,还有的忙着从树上解绿丝带。我问了工作人员才知道,只要答对绿丝带上的问题或对上五名诗句就可得一个

一等奖。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去对诗句答问题,结果答对了15个问题对上了7句诗,总共得了四个一等奖!这时,一阵微风吹过,一朵朵金黄的桂花随风缓缓的飘落,仿佛在为我的成功喝彩。

离开了南园,我又怀着兴奋的心情,参观了美丽的东明草堂、古朴的范氏古居,欣赏了有着悠久历史的明州碑林和千晋斋、还去了精致的天一阁,直到该吃午饭了,我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天一阁。

天一阁真是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告诉了我中国几千年的苍桑历史,让我更爱我的祖国——中国了!

篇三:天一阁

天一阁简介

历史

布局

博物馆

组织沿革

藏品介绍

周边环境

简介

宁波市天一街5号2路、9路、10路、12路、14路、15路、19路、821路等公交线路停靠站距本馆均在500米之内。

门票:30元

开放时间:

夏令时:8:00—17:30

冬令时:8:00—17:00

建议游玩时间:

2小时

地址: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天一街5号

最佳旅游时节:四季皆宜。

天一阁坐落在浙江省宁波市月湖之西的天一街,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历史最悠

宁波天一阁图片集萃(19张)

久的私人藏书楼之一。始建于公元1561年(明嘉靖四十),建成于1566年(明嘉靖四十五年),原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处。1982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2007年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

天一阁现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是一个以藏书文化为核心,集藏书的研究、保护、管理、陈列、社会教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专题性博物馆。现藏古籍达30余万卷,其中,珍椠善本8万余卷,除此,还收藏大量的字画、碑帖以及精美的地方工艺品。设有《天一阁

天一阁外景

发展史陈列》、《中国地方志珍藏馆》、《中国现存藏书楼陈列》、《明清法帖陈列》等陈列厅,书画馆常年开展各种临时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天一阁分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以宝书楼为中心的藏书文化区有东明草堂、范氏故居、尊经阁、明州碑林、千晋斋和新建藏书库。以东园为中心的园林休闲区有明池、假山、长廊、碑林、百鹅亭、凝晖堂等景点。以近代民居建筑秦氏支祠为中心的陈列展览区,包括芙蓉洲、闻氏宗祠和新建的书画馆。书画馆在秦祠西侧,粉墙黛瓦、黑柱褐梁,有宅六栋,曰:“云在楼,博雅堂,昼锦堂,画帘堂,状元厅,南轩。”与金碧辉煌的秦祠相映照。

宁波市城市口号与天一阁有关:

“书藏古今,港通天下”

天一阁博物馆宣传语是:

“风雨天一阁,藏尽天下书!”

天一阁的创始者——范钦

编辑本段历史

天一阁于1561年由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范钦平生喜欢收集古代典籍,后又得到鄞县李氏万卷楼的残存藏书,存书

天一阁正门

达到了七万多卷,其中以地方志和登科录最为珍稀。公元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下诏开始修撰《四库全书》,范钦的八世孙范懋柱进献所藏之书638种,于是乾隆皇帝敕命测绘天一阁的房屋、书橱的款式,兴造了著名的“南北七阁”,用来收藏所撰修的七套《四库全书》,天一阁也从此名闻全国。明清以来,文人学者都为能登此楼阅览而自豪。

范钦为了保护藏书而订立了严格的族规,如女子不得上楼。世代的子孙严格遵循“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遗教,但终因年代过于久远,藏书还是有很多的失散。公元180

天一阁藏书楼图册(14张)

8年(嘉庆十三年),阁内的藏书实有4094部,共53000多卷。鸦片战争时,英国侵略者掠去了《一统志》等数十种古籍。民国初,又有人指使盗贼潜入阁内,偷去了大量的藏书,运往上海倒卖。后来又经历了许多的变故,到1940年,阁内的藏书仅存1591部,共

13038卷。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为了保护天一阁,专门设置了管理机构,探访得到了流失在外的3000多卷原藏书,又增入当地收藏家捐赠的古籍,现藏珍版善本达到了8万多卷。

范钦的私人藏书历经十三世,保存四百余年,虽然也有过几次大的失窃,但事后范氏族人又会想方法不惜重金赎回。历代藏书家很多,其藏书能保存百年以上的并不多见,而范氏藏书却保存至今,这与范钦对藏书的管理制度密不可分。天一阁藏书制度规定:“烟酒切忌登楼”、“代不分书,书不出阁”、还规定藏书柜门钥匙由子孙多房掌管,非各房齐集不得开锁,外姓人不得入阁,不得私自领亲友入阁,不得无故入阁,不得借书与外房他姓,违反者将受到严厉的处罚,还制订了防火、防水、防虫、防鼠、防盗等各项措施。正因为如此,天一阁的藏书才得以保存到今日。“外姓人不得

天一阁石雕

入阁”一条,使得天一阁的藏书不为外人所知,直到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才有幸成为外姓人登阁

天一阁的神兽-东园石虎

黄宗羲

天一阁藏书记

尝叹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

自科举之学兴,士人抱兔园寒陋十数册故书,崛起白屋之下,取富贵而有余。读书者一生之精力,埋没敝纸渝墨之中。相寻于寒苦而不足。每见其人有志读书,类有物以败之,故曰:“读书难”。

藏书,非好之与有力者不能。欧阳公曰:“凡物好之而有力,则无不至也。”二者正复难兼。杨东里少时贫不能致书,欲得《史略》、《释文》、《十书直音》,市直不过百钱,无以应,母夫人以所畜牝鸡易之。东里特识此事于书后。此诚好之矣!而于寻常之书犹无力也,况其他乎?有力者之好,多在狗马声色之间,稍清之而为奇器,再清之而为法书名画,至矣。苟非尽捐狗马声色字画奇器之好,则其好书也不专。好之不专,亦无由知书之有易得有不易得也。强解事者以数百金捆载坊书,便称百城之富,不可谓之好也。故曰:“藏书尤难。”归震川曰:“书之所聚,当有如金宝之气,卿云轮囷覆护其上。”余独以为不然。古今书籍之厄,不可胜计。以余所见者言之:越中藏书之家,纽五溪世学楼其著也。余见其小说家目录亦数百种,商氏之《稗海》皆从彼借刻。崇祯庚午间,其书初散,余仅从故书铺得十余部而已。辛巳,余在南中,闻焦氏书欲卖,急往询之,不受奇零之值,二千金方得为售主。时冯邺仙官南纳言,余以为书归邺仙犹归我也,邺仙大喜。及余归而不果,后来闻亦散去。庚寅三月,余访钱牧斋,馆于绛云楼下,因得繙其书籍,凡余之所欲见者无不在焉。牧斋约

下页

篇四:读《风雨天一阁》

读《风雨天一阁》

余秋雨是一个有着极强人生意识的学者和作家,他倾注全部的时间和精力去追随中国历史,品味中国文化。《风雨天一阁》便是他在《文化苦旅》中的代表作,这书里写的,有历史上的匆匆过客,有漂泊一生的落魄文人,有空守着古老文化遗产的范钦的后代们,有淳朴善良但又愚昧无知地剥夺美的人。充满了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表现了作者召唤民族精神的文化人格。

《风雨天一阁》中以作者借造访天一阁一事开头,讲述了关于书和藏书家的史话。通过追述天一阁悲怆的藏书历史,歌颂了范钦及其后人可贵的文化良知。

“明以前的漫长历史,不去说它了,明以后没有被归拢的书籍,也不去说它了,我们只向这座房子叩头致谢吧,感谢它为我们民族断残零落的精神史,提供了一个小小的栖脚处。”明至清数百年广阔的中国文化界所留下来的一部分文明书籍,终于找到了一所可以稍加归拢的房子,这便是天一阁。作者用叹息的笔写下了这些文字,同时也是用对文化流失的惋惜写下了这些文字。读来有一种丧失感,让人不得不感慨中国文化的悲哀。可是仅仅一个天一阁就经历了如此的风风雨雨,有着如此沧桑的历史,也让人明白了这种悲哀的根源所在。

从天一阁的诞生到其后期的传承和发展不得不提的一个人就是范钦。范钦是一个藏书家,也是一个文化的传承者。藏书家“必得长期为官,有足够的资财可以搜集书籍;这种人为官又最好各地迁移,使他们有可能搜集到散落四处的版本;这种人必须有极高的文化素养,对各种书籍的价值有迅捷的敏感;这种人必须有清晰的管理头脑,从建藏书楼到设计书橱都有精明的考虑,从借阅规则到防火措施都有周密的安排;这种人还必须超越时间的深入谋划,对如何使自己的后代把藏书保存下去有预先的构想。”当这些苛刻的条件全都集于一身时,他才有可能成为古代中国的一名藏书家。是范钦为诺大的中国留下这一作藏书楼,留下这一座书籍的圣殿,范钦对于书籍和文化是一个宿命一样的存在。范钦身上支撑着以中超越意气,超越嗜好,超越才情,超越时间的意志力,就是这种意志力,令天一阁得以存活下来。

作者写道“可怜可怜中国和中国文化吧!”。是啊,如何能不恨?千年的沧桑哪是一座藏书阁可以承载的?悠远的文化历史又哪是一天一阁可以记录的呢?但又这样的一个范钦总是好的,有这样一个有着文化良知和健全人格的人去为书籍和文化奔波总是好的。作者肯定了范钦,肯定了这样的一个存在。什么时候能把范氏家族和其他许多家族数百年来的灵魂史袒示给现代世界呢?这是一部超越家族和姓氏的史话,使一部文化的抗争史,是一部民族的兴衰史。

《风雨天一阁》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和体悟的文章,它包含了太多文化和历史的元素,那样的饱满和沧桑,是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