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读《35公斤的希望》有感图片版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3 08:19:14 体裁作文
读《35公斤的希望》有感图片版作文体裁作文

精选作文:读《35公斤的希望》有感图片版作文



篇一:读《我们90后》有感

责任,我们来担当

----读《我是90后》有感春华小学五年三班王泓力指导老师薛英霞《我是90后》这本书,是专给我们这群娇生惯养的90后孩子读的,读完这本书,一个叫马鹏飞的13岁男孩儿,更是深深地感动了我。

这个男孩儿,八个月大的时候,父母就弃他而去,奶奶是他唯一的亲人,还患有糖尿病,眼睛接近失明,还要抚养鹏飞。彭飞5岁就当了家,不仅要照顾自己,还要照顾奶奶,生活的磨难没有压倒鹏飞,在同学和老师心中,他乐观、阳光、善良、坚强、乐于助人。

读完马鹏飞感人的故事,我早已被他那颗孝顺、乐观、坚强的精神和他那颗感恩之心所打动。我们作为90后新一代小学生,我们生活在校园、班集体和社区中,我们就有责任对他人,对学校、对班集体和对我们生活的家庭、社区承担起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学会该恩,学会分担。当父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难道我们不应该拿一双暖暖的拖鞋、一句甜甜的问候,沏一杯清香四溢的热茶,让他们舒心吗?当父母忙着干家务活时,难道我们不应该伸出双手,帮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让父母省心吗?当父母生日到来时,我们不应该送上一份小礼物,让父母开心吗?

学会分担、学会感恩、让我们90后成为这一优秀品质的代表吧!

懂得感恩,担当责任

----读《我是90后》有感春华小学五年三班王欣宇指导老师薛英霞前不久,我读了一本叫《我是90后》的书,书中的故事令我深受教育。其中

给予比接受更快乐

——读《我们90后》有感春华小学五年三班赵思媛指导老师薛英霞“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每一代青少年都有每一代的活力和动力。90后,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充满力量,蓬勃向上,浑身散发出青春的光芒,理想在我们心中尽情闪耀。《我是90后》这本书给我指出了人生观的目标!

作为90后的我们,在生活中也总喜欢身边的人嫩肤够多给予自己一些关照,总是不断地向父母索取,要求他们多给予自己一些关照和鼓励……然而我们嫩是否想到过,别人也同样需要我们。其实,当我们能够为身边的人付出的时候,你会感觉到,给予远远比接受更快乐!作为90后新一代,这样快乐体验可是不能少哦,而且应该让自己经常享受给予,享受帮助别人的快乐。

当汶川地震发生后,11岁的小学生霍羽佳将自己精心保存起来的宝贝:姚明亲笔签名的篮球帽和有费德勒签名的网球和日封,毫不犹豫的将这几件纪念品捐给慈善拍卖会,并拍得了三万人民币,为灾区早了四个板房,羽佳看到了结果后特别高兴。

自小就热心环保公益事业的袁日涉,积极从事各类志愿服务。上幼儿园时,袁日涉开始回收自己玩具中的旧电池,上小学一年是在老师的帮助下,带动全班同学进行回收垃圾,并尝试用蚯蚓吃家里的生活垃圾,累计消灭垃圾七百多斤。为了应对沙尘暴,她还发动全国志愿者积极参与“一张纸小队”、“绿色银行”、“节能减排先锋队”活动。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没错,给予是快乐的——小到一颗糖、一个眼神‘一句温暖的话,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同时,自己也收获了笑容与感动。一个懂得如何付出的人,才真正懂得生活的意义!

自信乐观,我们走得更远

——读《我们90》有感

春华小学五年三班戴连娣指导老师薛英霞自信,是优秀者必备的心理素质,是成功者取得成就的法宝.如果理想是指引人生航向的灯塔,那么,自信就是支持我们在生命之海航行的动力,它能使人笑对狂风暴雨,在成长途中劈风斩浪,斗志昂扬.读了<<我是90后>>这本书之后,我对自信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我们的周围,常常见到一些积极主动,充满自信的同学.他们常常把"我能"挂在嘴边,上课每次都能积极主动的举手发言.但是也能见到许多胆小退缩,缺乏自信的同学,老师哦又是叫他们发言,他们总是把头压得低低的小声的胆怯的说:"我不会."他们并不是因为笨,而是因为没有自信,自信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品质,是取的一切成绩的基础,自信心能调动起人的潜能,使人在学习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拥有自信的人通常都会积极进取,不甘人后,不畏挫折.自信心不仅会影响我的交往们学习,甚至还会影响我们的未来.

我在一本书上看过一段话"生活中,总免不了走出一扇门,再去敲开另一扇门,在一扇扇门的穿越中,我们的人生变得丰富多彩,充满了喜怒和哀乐,但有多少人在一扇扇有形或无形的门面前,停下了脚步,因为没有自信,缩回了举起的手,被永远阻隔在了成功的大门之外."

我看过报纸上的一个报道:"一个学生在上学的时候,社会风气很坏,很多学生考试作弊,不求上进.一位有经验的老师从300名学生当中,选出了60名组成荣誉班.老师告诉他们,他们都是经过老师专门

下页余下全文

篇二:读《喜欢》有感

读《喜欢》有感

今天,我把《喜欢》这本书看完了,我认为它是讲人生要有主见,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里面还有有趣的故事呢!

故事的主人翁白花花在微信看见“摇一摇”就可劲摇,看了看手机后就叫起来:“看我有好多好友也椰!”然后随便找了个人去打招呼,结果找来了三陪小姐。作者说白花花是没智商的小姑娘。我觉得朋友不是“摇一摇”就成朋友了,朋友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

作者还提到,微信里所谓的朋友圈里有三俗:

篇三:读《年轻》有感文档(2)

读好文章《年轻》有感

原文不长,先引用一下:

德裔美籍人塞缪尔.厄尔曼70多年前写的一篇只有四百多字的短文。首次在美国发表的时候,曾在广大读者中引起轰动效应,成千上万的读者把它抄下来当作座右铭收藏,许多中老年人把它当作为安排后半生的精神支柱。据说美国的麦克阿瑟将军在指挥整个太平洋战争期间,办公桌上始终摆着装有短文《年轻》复印件的镜框,文中的许多的词句常被他在谈话或开会作报告时引用。后来此文传到日本,文章的观点成为许多日本人生活哲学的基础,他们甚至将此文装在随身带的皮夹子里,有空就读一遍。著名的松下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说:“多年来,《年轻》始终是我的座右铭。”

《年轻》——塞缪尔·乌尔曼

年轻,并非人生旅程的一段时光,也并非粉颊红唇和体魄的矫健。它是心灵中的一种状态,是头脑中的一个意念,是理性思维中的创造潜力,是情感活动中的一股勃勃的朝气,是人生春色深处的一缕东风。

年轻,意味着甘愿放弃温馨浪漫的爱情去闯荡生

活,意味着超越羞涩、怯懦和欲望的胆识与气质。而60岁的男人可能比20岁的小伙子更多地拥有这种胆识与气质。没有人仅仅因为时光的流逝而变得衰老,只是随着理想的毁灭,人类才出现了老人。

岁月可以在皮肤上留下皱纹,却无法为灵魂刻上一丝痕迹。忧虑、恐惧、缺乏自信才使人佝偻于时间尘埃之中。

无论是60岁还是16岁,每个人都会被未来所吸引,都会对人生竞争中的欢乐怀着孩子般无穷无尽的渴望。在你我心灵的深处,同样有一个无线电台,只要它不停地从人群中,从无限的时间中接受美好、希望、欢欣、勇气和力量的信息,你我就永远年轻。一旦这无线电台坍塌,你的心便会被玩世不恭和悲观失望的寒冷酷雪所覆盖,你便衰老了—即使你只有20岁。但如果这无线电台始终矗立在你心中,捕捉着每个乐观向上的电波,你便有希望超过年轻的90岁。

我的读后感:

1、很受鼓舞!不仅仅是说今后也要把它当做座右铭,而是它述说的那种人生态度跟我自己一贯的态度很相同,印证多年来自己这么过,是不错的。

2、尤其喜欢这一段!——“无论是60岁还是16岁,每个人都会被未来所吸引,都会对人生竞争中的欢乐怀着孩子般无穷无尽的渴望。在你我心灵的深处,同样有一个无线电台,只要它不停地从人群中,从无限的时间中接受美好、希望、欢欣、勇气和力量的信息,你我就永远年轻。一旦这无线电台坍塌,你的心便会被玩世不恭和悲观失望的寒冷酷雪所覆盖,你便衰老了—即使你只有20岁。但如果这无线电台始终矗立在你心中,捕捉着每个乐观向上的电波,你便有希望超过年轻的90岁。”而且我认为不论我们是否真的在数字上达到了90、100、120的标准,只要我们真的是以上述的心态活着,那就是有品位的生活,多大岁数过去,也值了!

3、人人愿意自己显得年轻,这无可非议,而且我很支持,我自己也加强锻炼,不要肥胖臃肿;出席重大集会时,也会“轻描淡写”一下。一个人,尤其是女人,连爱美之心都没有了,心中肯定失去了“孩子般无穷无尽的渴望”、也失去了对未来的憧憬。这样,生活怎么会快乐?不快乐,离着不健康就不远了;不快乐不健康,离着幸福当然就远了。

再插一句。有“女为悦己者容”这句话,说的真的不假,应该的。可我还想杜撰一句:同时还必须“女为悦己而容”——女人也要欣赏自己,打扮好了,自己也开心、自信。如果你自己都讨厌镜中的自己,别人怎么会喜欢你?(不光是说的男人哦,连女同胞在内也是喜欢“在人群中多看了一眼”美丽女子的)

4、所以,《年轻》一文告诉我们的,还是要我们心中永远不要熄灭憧憬之火、和追求理想(无论大小、只要自己认定就行)的勇气。这和年龄没有关系。人生能有几回搏?灯蛾扑火之搏,如果它是带着智慧来拼搏的,如果它果真那么热爱明亮的火焰,那我认为它可称伟大了,非常人所能做到。

5、不少老年人怕说出年龄,好像老了就不好意思似的。说实在的,能健康活到这么老,是骄傲!我们能坚持到现在这么老、还有可能争取到健康快乐的更老,真的已经很奢侈了。

我主张心里头要时时刻刻牢记自己是老年人,不能再像年轻时那么逞强——通宵看小说、狂奔着赶公车、暴饮暴食等等,要维护好自己的身体;但是心里同时又不能轻视自己,我们的心还年轻,我们的睿智很深厚、我们的思维很缜密、我们的行动很稳健,我们还像当年的红色娘子军那样,朝着我们现如今自己给自己规划的未来——向前进,向前进,心中有阳光,未来一片春!

篇四:读《长征》有感

信念的力量

——读《长征》有感

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和左右人们活动的精神动力。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确立了共同的理想信念,才会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长征》一书中,我知道了信念的重要与伟大。

《长征》开始部分就提到一个1922年到达中国的外国传教士薄复礼。19世纪30年代,他跟随着红军度过了一年半的时光,当他回到英国后对全世界说:“中国红军那种令人惊异的热情,对新世界的追求和希望,对自己信仰的执著,是前所未闻的。”这是一个连虔诚的基督徒都觉得讶异的问题。他们的信念来自上帝,而红军的信念从何而来呢?

70多年前的中国大地上,为我们创造今天幸福生活的红军先辈们,面对的是一个极其艰难的处境。1911年的辛亥革命,中国经过长期的痛苦酝酿和短暂的暴力行动推翻了封建帝制统治,然而革命使巨大的国家骤然裸露于政治混乱中。随后出现的以中国国民党为轴心的政权,从来没有在真正意义上统一过中国,疆土、政治、经济、军事、民生的裂缝在这片国土上纵横交错。共产党和国民党经历短暂的合作以后,最终走向了破裂。中国共产党按照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开展的革命运动。

1934年10月,

走,我们也会在长征的终点找到一个落脚点——尽管还有更长的道路要走。

英雄们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忍饥受冻挨饿,还在战斗。不知道是否有人统计过每天平均有多少次战斗。或许这无意义——谁会统计自己每天有多少次呼吸呢?对于红军来说,战斗就是呼吸。不能让现在社会主义强大的印象来掩盖当时红色政权的弱小:他们是在逃亡,是在围追堵截的缝隙中寻找生存之地。如一个被追缉的“逃犯”,忍受了所有艰难的最深程度,只是这一次,这个逃犯秉承的是一种正义。

长征这么艰苦,那么多的人跟着走,几万红军能长时间,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中迸发出那么大的力量的原因,书中是这么说的:“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具有坚定无比的政治信仰和铁一样的组织纪律,因此,他们能够身处巨大的危机之中仍然从容不迫地一一打点行装,虽然几乎所有的红军官兵都不知道自己要走多远,要走多久要去哪里。”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浴血重生的史实告诉人们,红军长征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就是因为红军具有崇高的理想追求和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坚定信念。

长征光荣的历史证明,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民族复兴,必须有民族精神的支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中,我们特别需要用崇高的理想信念统一全党的思想和行动,凝聚全民族的意志和力量,以高度的自觉和自信,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70年前,一群人在不停地走着,在战斗,在探究苦难的深度。然而他们写就了历史,创造了奇迹。我们所有的生活都得益于此。纵使我们不必时时刻刻记忆他们,但对他们的感激和崇敬,应流入我们的血液。这是一段应载入心灵的历史信念指引人生、决定方向。这全部是因为长征时他们坚定的信念。崇高的理想信念,始终是人保持先进性的精神动力。一个人、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就会失去奋斗的目标,偏离前进的方向。理想抱负犹如水中的灯塔、时钟的发条,是人们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来源。坚定理想信念,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保持先进性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长征》王树增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6月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