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温儒敏谈2015作文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4 04:57:21 高中作文
温儒敏谈2015作文作文高中作文

精选作文:温儒敏谈2015作文作文

 温儒敏认为,语文命题水平,作文最能见高低说说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人民日报 》( 2015年06月08日   14 版)

  和往年一样,今年高考语文刚考完,作文题就引发广泛的讨论。哪个题出得好?哪个比较差?不少人潜意识里也许还会想,若我上考场,能否应对?一年一度的“热议高考作文”,已经成了一种文化现象。

  注重思辨能力和理性思维,是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大趋势

  今年多数高考语文卷的作文命题,都达到比较好的水平。首先,注重思辨和理性思维能力。这是近几年越来越明显的命题趋向。例如上海卷提供了这么一段话,“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要求就这段话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进行写作。考生必须理解并抓住人心中那些“坚硬”和“柔软”的东西,比如原则、信念、感情等,去展开论说。要写好这样的作文,需要有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而不是非此即彼,或用名言警句拼凑一下就可以写好的。上海这几年的作文题重思辨,往往还往哲理上引导,除了语言运用能力,还特别注重思维能力,这样的题很难“套题”,平时读书多的考生自然会发挥得更好。

  又如浙江卷,所提供的材料是: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但金代元好问则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格有可能是背离的。要求考生写文章阐明自己观点。这样的题也是要求有辩证的思维,而且要有较多的阅读积累。

  我最欣赏的还是广东卷的题。其提供的材料是:“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要求考生就此自命题写作。这题涉及信息化带来便利,也带来某些新的问题,包括人与自然的疏远,人的感受力降低等。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信息社会的发展,都是近来的热点问题,考生一般都会有所准备。但这个题写好并不容易,不能只是讲爱护自然,还需要有点哲理的思索。浙江卷和广东卷的两个作文题目都出得有水平。

  一些需要读书“打底”的命题,将对营造读书氛围发挥引导作用

  今年出得比较好的作文题,共同点是往理性靠拢,要求对所提供的材料有自己的理解和提升,或者要凝聚为某一观点,去展开论述。这是值得肯定的,也体现改革的趋向。高考作文当然要考查语言表达,但语言能力的根本其实是思维能力。

  互联网时代,所谓“自媒体”风行,人们的思维方式在改变,许多偏激、片面的语言和思维习惯正在大行其肆。我曾经撰文分析,学生语文能力偏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思维能力低下。片面、偏激、虚无、不着调,往往是因为思维混乱。其实无论是传统的语文教育,还是目前的应试教育,都不注重思维训练。语文教学有必要重新强调逻辑思辨能力的培养,把语言表达训练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才是正路。所以高考作文命题往理性靠拢,既是人才选拔的需要,也有利于扭转当下语文教学的弊病。

  现今的语文教学还有普遍的“一弊”,就是对读书,特别是对读课外书不够重视。语文课讲得精细、琐碎,学生却缺乏自主阅读,特别是往课外阅读延伸。很多学生高中毕业了,也没能培养起读书的兴趣与习惯,甚至没学会如何完整地读一本书。语文教学有必要回归“本义”——就是多读书、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很欣喜的是,今年有些高考作文命题是注重考查读书情况的,如上海卷、浙江卷,以及教育部“汉语文卷”的命题,都与读书有关,需要读书来“垫底”。这些命题,对于语文课营造读书风气是能发挥正面“指挥棒”作用的。

  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还比较贴近社会生活,考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让考生有话说,只要结合各自的经历来谈,又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就各有所得,能考出实际水平。如全国一卷、二卷都出得不错。一卷提供的材料是: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屡劝不改,女儿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其父亲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讨论。命题者要求考生给父亲、女儿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看法。这道题材料所揭示的是非常普遍的生活现象,学生肯定都有话说,而且用写信的方式,可以写得有情有理。

  当然,贴近现实生活,并不排除发挥想象,而且最好能激发想象,只要这种“想象”是多数学生有兴趣,又比较符合学生的思维特征的。如安徽卷关于“蝴蝶的翅膀本是无色的,只是因为具有特殊的微观结构,才会在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缤纷的色彩……”,这会让考生联想到普通的印象和科学观察之间的不同,从而引发关于科技与人生社会的许多思考。题目的现代感很强,又贴近学生生活,还能激发想象,考生有很多发挥的空间。

  各地命题水平不一,有的缺乏新意,容易被套作,有的题意不清,难以下手

  尽管对于作文题,人人都能“说一嘴”,但回到教学和高考的要求来研究,高考作文的命题比人们的议论想象要复杂得多。由于高考担负着人才选拔的功能,作文题的设计和试卷的其他命题一样,要充分考虑难度系数、信度和效度等要求:作文题难易得适中,测试结果(分数)得相对可靠和稳定,还得考出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阅读题、知识题等比起来,作文题设计更麻烦,既要创新又要稳妥,要防止雷同、套题,还要考虑到阅卷评分是否获得足够的区分度等,可谓左右为难、绞尽脑汁,出题绝非易事。

  从今年高考作文命题来看,各省市水平显然参差不齐。有些省市作文题缺少新意,比较“老套”。如江苏的“智慧”,四川的“老实和聪明”,湖北的“喷泉与泉水”,重庆的“残疾母亲”的故事,福建的“路”等,都相对较平,容易被套作。

  还有些高考作文题的题意不清,缺少必要的规定性。如山东卷题目是乡间有谚语:“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意思是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茎须一旦纠缠在一起,是很难分辨的。有个小孩想分辨两者的不同,结果把自家庭院里丝瓜和肉豆纠结错综的茎叶都扯断了。父亲看了好笑,就说:“种它们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顾它们长大,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要求考生根据这则材料来自拟题写作。这道题的毛病是缺少必要的规定性,是提示从生活看结果,还是说探究也需要分类?无论哪个角度都有些牵强,让人无从下手。这是命题的忌讳。

  值得注意的还有北京市的作文题。去年底北京市提出语文学科教学改进的21条意见,其中就建议改进评价方式,高考设置“可选择性”作文题。今年北京卷就实施了这种“可选择性”,命定两个题目。这种改进应当肯定。但是供选择的两道题的难度不一。其一是“和英雄生活一天”,要设想和早已经逝去的某个英雄在一起,这要求有很强的想象力,非常难。第二题要求写出哪一种物使你产生了“深入灵魂的热爱”,这就相对容易得多,估计绝大多数考生都选作第二题。这样就实现不了“可选择性”的预设效果。

  事实上,各省市的语文命题水平,在作文题上可能是最能见出高低的。今年仍然有13个省市是自主命题,据说明年绝大多数省市都将使用全国卷。统一试卷之后的高考作文命题,如何实施即将到来的高考和招生制度改革?又如何做到既利于选拔,又能对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产生正面的“指挥棒”作用?这是我们所期待的。

  (温儒敏为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山东大学人文社科一级教授)


教育2015年高考作文题点评转载(1) 评论(0) 喜欢(0)

篇一:温儒敏:2015年高考作文题评析

温儒敏2013年高考作文题评析

试卷研究

2013-06-0921:41

和以往相比,今年全国各省市高考作文题有3个变化,一是材料作文占了大头,命题(话题)作文大为减少。材料作文一般只给出一些文字材料,要求考生根据所给的内容自己命题写作。这比命题作文的自由度更高,更有利于考生的发挥,但不见得就比命题作文要容易,因为阅读分析材料、寻找自己适合题目的过程,就是在考察发现问题和破题的能力了。这几年高考作文采用的材料作文方式越来越多,几乎是一边倒了,也是一种值得注意的趋向。

全国卷所提供材料是,某机构就“同学关系”问题在几所学校作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60%的人表示满意,36%的人认为一般,4%的人觉得不满意。如果同学关系紧张,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是我自我意识过强,有人认为是志趣,性格不合,也有人认为缘于竞争激烈,等等。对于增进同学间的友好关系,营造和谐氛围,72%的人表示非常有信心,他们认为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遇事多为他人着想,关系就会更加融洽。要求根据这些材料自己命题作文。这个题出得很有现实感,让人联想到前不久网上炒得火热的“药杀室友”事件,想到现在人情比较淡薄,考生都会有话可说。这道题其实已经有很多提示,是有指向性的,难度比起北京卷的题目要低一些,但在800字左右篇幅中集中谈好某一方面,能否联系生活感受,而又从人际关系的“道理”上论说清楚,亦不容易。多数考生都可能面面俱到,或者“教化”一番,结果流于空洞。

上述两种命题都比较符合课标的要求,而且这些题目能够考察出学生实际的语文素养及写作水平,具有较高的效度。这种题是很难套题的,写的好就可能很好,不好就是不好,会拉开分数距离,方便分级评分,也就有较高的信度。

还有一些省市的题目是话题作文与命题作文的融合,也偏于哲理。比如上海卷围绕这样一句话(其实是一种现象),让考生去写“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安徽卷引用哲人萧伯纳的话“为什么要做这个事,为什么不做这件事”,要求自命题作文。四川卷以“过一个平衡的生活”为话题,要求展开写作。这些出题都有哲理性思考,表面上简单,实际上需要一些辩证思维,难度不小,也有利于拉开分差。对于那些平时读书少,做题多,却不善于思考的考生来说,要能自立题目,开展论述,又有些逻辑性,并不容易。这些题偏重考察理性思维能力,值得鼓励,以往高考作文中常常见到的那种“文艺腔”,这里恐怕派不上用场了;但乍看这些题目,似乎有些“别扭”,因为那些哲人的话可能是在某种语境中提出的,现在单独提出来,容易模糊,让很多考生不知所云,往往就会“跑题”。出题还是要考虑大多数考生的接受情况,切忌设有圈套陷阱。好的题目是让大多数考生都能发挥,就看发挥的如何了,那种在审题时就让众多考生损兵折将的题目,不见得是好的题目。

今年有些省市的作文题出得不够好,还可能是过于简单,或含糊费解,两个极端都有。

如天津卷要求结合各自的心得和体验,在“____而知之”中的横线处填入一字,构成题目,写一篇文章。材料中又还有关于现代人获取知识、掌握技能途径的多元性的提示,应当说指向性非常明显,但也限制了考生思维,容易套用“宿构作文”。这是过于简单的。

也有模糊的。如江苏卷提示的材料是一群探险者去山洞探险,进入后点燃蜡烛,发现有一群蝴蝶,于是退出去了。过了一段时间,探险者们再次进入,却发现蝴蝶飞到山洞深处了,小小蜡烛影响了蝴蝶的生活环境。作文要求考生

根据一点点细微的变化,自定主题。命题者到底希望这“细微的变化”要引出什么?我看比较含糊,考生会无从下手。又如福建卷提供这样一首诗我仰望着夜空,感到一阵惊恐;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哦,不能!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多数考生可能都是围绕“自由”与“现实”,或者如何“扎实学习”等等去写,容易被套题,彼此雷同。

作文题的大忌是过于费解。如湖北卷提示装鲜牛奶的容器一般是方盒子,装矿泉水的容器一般是圆瓶子,装酒的圆瓶子又一般放在方盒子里,方圆之间,各得其妙,古诗云方圆虽异器,功用信具呈。人生也是如此,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以方圆为话题,根据此材料,题目自拟写作文。这道题所说的牛奶、矿泉水的“方圆”,实在有点牵强,而且引述“上善若水任方圆”,又是很深奥的哲理,对中学生来说是否太难了?还有就是重庆卷,提供关于大豆与豆腐的材料,然后让学生去命题写作,立意也比较狭窄,指向性模糊,容易让考生坠五里雾中。

每年传媒都非常关注高考作文,对中小学语文的批评之声也不绝于耳,论及高考作文,不能不提到整个语文教学。现今中小学语文存在被挤压的现象。因为语文课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要靠长期大量读书和写作,不断积累,才能总体上提升语文素养与能力,“短平快”其他学科也许行,突击复习一二个月,考分就可能明显提升。但语文特别是作文很难靠突击复习来提分。因此语文课显得“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很多师生误认为语文学不学都差不多。这种急功近利想法对语文学习有很大的妨碍。还有,就是现在的中考特别是高考的作文阅卷评分也有问题,助长了急功近利的趋向。高考语文总150分,作文占60分,评分4个等级,其中二等40分上下。据北京、福建等多省市调查,近四、五年来,二等卷占75-80%,一等占8-10%,35分以下的三、四等不到20%。“趋中率”畸高,很难高分,而马虎应对就40分上下,这也导致语文学不学无所谓的风气。所以我这几年一直呼吁高考语文要改革,首先要改变高考作文阅卷“趋中率”严重的问题。只要拉开分差,把二等分的“大肚子”缩小,增加高分比重,那就能抑制语文学不学都无所谓的想法,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当然,还有高考和中考的命题等方面也要改革,抑制“套式作文”和“文艺腔”,抑制读死书和题海战术现象。这个“指挥棒”其实是可以朝着正面去指挥的。从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来看,多少在体现课标的要求,强调信度与效度,这都是在往这个方向努力的。

但现在高考是全国卷与许多省市的卷子并存,有些良莠不齐。有些省市的高考命题队伍受各种条件限制,比如因为保密,要较长期封闭工作,真正有水平的专家并不愿意参与,只好找些年轻教师;还有的行政干预很多,等等。这就很难保证命题的水平与质量。看来高考还是全国集中命题比较稳妥。要从政策上鼓励有专业人士去研究、参与高考的改革,而不满足于让“散兵游勇”在媒体上重复批评高考。高考语文命题,特别是作文命题的专业性很强,也很难。因为除了思想内容的要求,还要考虑避免雷同,避免套题,考虑信度与效度,还有具体的难度系数和区分度,等等,是很复杂的事情。高考作文分值很高,直接影响到考生总体成绩,是“大事”,不可马虎对待。这么多年的高考作文题变化很大,需要好好总结,从学理上去研究和提升,而不只是传媒炒作

一番就过去了。当然,如何从政策上保证,物色和建立确有专业水准的命题队伍,更是非常要紧的。

篇二:分享一段温儒敏教授关于写作的理解

分享一段温儒敏教授关于写作的理解

北大首届"文学特长生阅读与写作夏令营"的讲课整理稿

刊载于《北京青年报》2012年9月14日

时间:2012年8月

地点:北大培文教育文化公司

主讲人:温儒敏。现任山东大学特聘“文科一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召集人。

作为在语文教育方面富有经验的专家,温儒敏教授与中学生们座谈,话题集中在两方面,一是阅读与写作,二是中学生应如何阅读鲁迅的作品。

写作是锻炼大脑最好的方法

学生:我们现在的阅读、写作,主要是为了中考、高考,也是为了将来的工作需要。

温儒敏:不管是中考还是高考,语文考试阅读和作文部分所占分值很大,所以将考试作为阅读与写作的动力无可非议。这应该是中学生阅读与写作的

为电脑阅读是碎片化思维,而纸面阅读能让你放慢生活脚步,停止忙乱。

现在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注重阅读,但效果不好,语文课过于程序化,做习题多,老师讲得多,讨论多,但读得少,分析得太琐碎,太技术化、太过精细。在这一点上,语文课本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性情,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甚至破坏了阅读性情。

我建议中小学生阅读时不要太功利化,以培养、提升性情为前提,保留自己的空间,扩大阅读面,学会完整地读完一本书。另外,要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具体来讲,就是阅读中要多停下来思索,跳出课堂,跳出阅读,停下来思考,用自己的语言,每天用3-5句话,200-300个字记录下自己发现的问题、想不通的问题、感兴趣的问题,不要在乎写得像不像文章,只要是自己的观点、想法就行。这样,阅读与写作才能有机结合起来,把厚书读成薄书,找到分析问题的视角。这对日后的中考、高考作文一定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文采好不等于文章好

学生:多读好还是多写好?

温儒敏:多读比多写更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写作本身不增加信息量,写作是信息输出的行为,写作过程中剪裁、筛选、组合的技巧和熟练程度,对整体思维能力没有太大提升。但多读会比多写更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多读能有效增加信息量、词汇量,拓宽知识面,增加语感,活跃思维。所以说,大量阅读,适当写作是可取的,这里的适当写作指一周一次的作文课就可以了。现在绝大部分的中学写作课讲应试技巧,搞套式作文,中学生可参加学习,但主要精力还是应放在自己的读、写上面。

另外,对现在中学生作文的文艺腔,我还要说几句。今年北京高考作文,八九万考生中无一满分作文,大部分是套式作文、“馅饼作文”,文艺腔成风。究其原因,我认为,语文课注重文学性,注重修辞、文采,易给中学生留下印象:文采好即等于文章好。语文包括文采,但语文不单单是文采。如今语文教学偏重文笔,认为文字写得漂亮些,格言警句引用得多一些,开头结尾新颖一些,得分就能高了。这样的作文其实缺乏思想内涵和理性分析。我建议在座的中学生远离此类文章,而是尽量往理性思维方面靠拢。中小学生学习文学的目的是为了审美教育、情感教育,是为了语言表达,绝对不是为了学习创作,更不是为了培养文人。

篇三:高考语文改革专家温儒敏:高考作文千万注意八要八不要

高考语文改革专家温儒敏:高考作文千万注意八要八不要高考在即,这里提出“高考作文八要八不要”,提供给考生参考。似乎大都是老生常谈,但注意一下还是好的。加油哟!

一如碰到熟悉的有所准备的作文题,也要认真构思,发挥创意;不要大喜过望,马上把原来准备的往上抄。每年高考阅卷占相当比重的就是所谓“宿构作文”,题材构思彼此相似,有固定的套路。判卷的老师见得多了,会很厌烦“宿构”,难免就扣分。所以即使很熟悉的题目也要重新去构思。

如碰到出乎意料毫无准备的题目,则要沉着应对,想到肯定不只是自己感到难,很可能大多数考生都难,这就“扯平”了,能让自己静下心来;不要碰到难题就懵了,乱了阵脚。每年高考作文题都可能“别出心裁”,有时甚至有点“怪”,那也别被“吓住”了。考场上心理因素很重要,有信心,不着急,能自我调节,才能发挥得好。

一定要先审题,看清楚题目的要求、指向,思考一下这题目可能有几种写法,哪种写法容易落于俗套,哪种写法更有创意、自己又能发挥得好;不要似前相识,就不再审题,这样往往容易跑题。而反复推敲自己的设计有无“跑题”,是开写的前提。

四构思时最好列出简要的提纲,把论点、论据、如何分段、前后逻辑先想清楚,然后基本上就按照提纲的思路来写;不要只想到开头,还没有通盘的构想,就着急往下写,边写边构思容易乱。

构思时要想想如何超越平时的训练,超越“程式化”思维;不要轻车熟路,用做练习的习惯去写作文,不要照搬平时准备的框架、论点或素材。现今的高考作文训练往往都是“程式化”的,大家都这样去构思,甚至一种素材有几种用法都预先设计好了,只有超越,才能显示你的水平和创意,也才有好的成绩。阅卷时看10篇作文,9篇都大同小异,有1篇有点超越和创意,它和其他9篇的分差就拉开了。

要把时间安排好。一般都是先做完其他部分的题再写作文,那么留给作文的时间就要有具体的安排。审题构思的时间要给够。提纲出来后要想想,写每一部分所需要的时间大致有多少。修改润饰也要留出时间;不要没有时间观念,写到哪里算哪里。容易出现的毛病往往是开头用了很多时间,越到后来时间越不够用,只好匆忙收笔,结果虎头蛇尾。

要尽量做到文从字顺,表达真切得体;不要一味堆砌辞藻,动不动就是名人名言,格言警句。这些年高考作文常见那种华丽空洞的“文艺腔”,已经引起普遍的反感,再这样去写,容易失分。写完后读一遍,把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再适当加上某些润饰。

要注意高考是选拔性考试,高考作文是考场的作文,有它的规定性;不要过分追求个性化表达,更不能走偏锋。考场作文和平时写文章是有些不同的。尊重规定性不等于扼杀个性。前些年有的考生用古文来写作文,虽然写得不错,但这有点冒险。还有的观点怪异,自以为个性凸显,其实也容易失误。

篇四:温儒敏:2014年高考作文题评议回归理性看重思辨

温儒敏2014年高考作文题评议回归理性看重思辨

2014-06-0803:29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我有话说

和往年一样,高考作文题格外引人瞩目,这再次说明语文的社会性。人人都可以评说,这就是语文。我从网上看了今年全国卷和一些省市卷的作文题,也设想自己若是考生会怎样应对,而从语文水平测试的角度看,哪些题出得好,又有哪些题存在什么问题。

先说今年高考作文的一个变化,就是很多试卷在大作文之外,还有一个小作文(或微作文)。字数不多,一二百字,题目比较具体,很多就要求写一篇应用性文字。这措施本来主要是为了增加作文的总分。可是小作文和大作文怎么“分工”?现在好像还不太明确。其实可以在功能上加以区分,如果说大作文主要是综合能力的考察,小作文则可以侧重考某一方面,比如阅读量,抒情描写,语言感悟能力或审美感悟能力,等等。

总的来说,今年多数高考语文卷的作文命题质量都有所提高。突出的一点,是回归理性,看重思辨。大概有90%的作文命题都侧重考察理性思维能力。例如新课标卷要求围绕“山羊过独木桥”的游戏规则来展开讨论;上海卷提出“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要求考生就此论述;北京卷题目是“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等等,网上有过热议,要求考生就此议论为文。类似这样一些作文题,往理性靠拢,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背后的思维力。题目比较活,那些爱读书爱思考的学生自然就会发挥得好,而靠预先准备的模板和材料去“套”,就未必“管用”。

这个靠拢理性的趋势,可能会撬动语文教学的改进。如今批评有些人语文能力低下,很大程度上就是思维能力低下。片面、偏激、虚无,不着调,往往都是因为思维的混乱。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意识这一点,把语言表达的训练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才是正路。我曾经撰文批评现今作文教学几乎“全线崩溃”,就是训练应试技巧,完全把作文学习当作敲门砖,学生的思维能力没能得到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也好不到哪里去,而对读书、学语文的“胃口”又被败坏了。这就是现实。今年3月18日我曾在《光明日报》发文《高考语文改革的走向分析及建议》,其中就谈到高考作文应当回归理性,强化思辨,摒弃宿构、套作、模式化与文艺腔。现在看,大家都比较认可这一走向。这是可喜的进步。

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要求考生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来写作。这道题说的是照片,其实在引发关于科技与人生社会的许多思考。题目的现代感很强,又贴近学生生活,还能激发想象,考生有很多发挥的空间。

但今年也还有一些试卷的作文题是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如湖南卷,提示说,有一个很穷的地方,很多人干了两年都走了,但是有一个人却干了几年,带大家把村子变成了最美乡村。要求以此写一篇作文。其实大多数学生并没有这方面的经验,碰到这样的题,就只好是猜想和胡编了。浙江卷的题目是“门与路”。其提供的材料是,“门与路永远相连,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它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让你走向世界。大学的门,一边连接已知,一边通向未知。学习、探索、创造是它的通行证。大学的路,从过去到未来,无数脚印在此交集,有的很浅,有的很深”。要求考生根据这些材料来写。这个作文题也想往理性上靠,可是给的材料有点“绕”,也有点“做作”。再说,考生还没有进大学,他们没有这方面的体验,怎么让他们去谈论大学的“门”和“路”以及“脚印”的深浅?很容易引向空论,最后只好用预先准备好的格言警句去拼凑。作文题如果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就费猜,还容易引导空论。

今年的作文题还存在一个“老问题”,就是题意不清,缺少必要的规定性。如山东卷题目是“开窗看问题”。提示说:“窗口下一个画框,通过它可以看到不同的画面,有的人看到的是雅,有的人看到的是俗。有的人看到的是静,有的人看到的是闹。”要求自拟题目写作。这个命题貌似哲理,其规定性并不明确,让人无从下手。这是命题的忌讳。此外,标题是“开窗看问题”,材料提示所看到的又不都是“问题”,前后矛盾。

又如福建卷则是提到“空谷”,说有人想到的是悬崖,有人想到的是栈道桥梁。这个题目含义不清,费解,甚至有点怪。“空谷”怎么会联想到悬崖和栈道?题目出得太诗意化了,缺少必要的规定性,会让人一上来就迷糊慌神。

也有的注意到规定性,却又限定太死,阻碍了考生发挥。比如安徽卷的题目是“剧本修改谁说了算!”说一位表演艺术家和一位剧作家就演员改动剧本台词一事,发表了不同的意见。表演艺术家说:演员是在演戏,不是念剧本,可以根据表演的需要改动台词。剧作家说:剧本是一剧之本,体现了作者的艺术追求;如果演员随意改动台词,就可能违背创作的原意。要求就此展开写作。类似这样的题,对考生来说未免“太专业”了,并不利于展开思路。

因为是选拔考试,作文题设计需要一定难度,才能拉开分距,所以规定性是必要的。但是规定性一定要适中,过严或者缺少规定性,都会影响到考试的信度。

(温儒敏作者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丛芳瑶]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