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美学作文】第六讲连贯与虚实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4 14:12:23 体裁作文
【美学作文】第六讲连贯与虚实作文体裁作文

精选作文:【美学作文】第六讲连贯与虚实作文

第六讲  连贯与虚实

                                ——作文是一条贯穿记忆的虚实线

 

◆    初航试水

1.请在下面语句的空白处填上适当的词语,使语句连贯。

雄鹰在鸡窝里长大,就会失去飞翔的本领;野狼在羊群里成长,也会爱上羊而丧失狼性。人生的奥妙就在于与人相处,和聪明的人在一起,你才会更加        ;和优秀的人在一起,你才会              

                  ——你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和谁在一起

2. 发挥你的想象,在空白处填上适当的句子,使之连贯、简洁明了。

从猴子到人,需要一万年;              ,只需要一瓶酒。

3.英国有一则民谣《一颗铁钉毁灭一个国家》,请你发挥想象,按照起始和结局的句式,续写过程。要求连贯流畅。

失了一颗铁钉,丢了一只马蹄铁;

                                

                                

                                

输了一场战争,亡了一个帝国。

 

◆    经典摆渡

【例文】
见与不见
                               仓央嘉措 或 扎西拉姆多多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的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相爱

寂静喜欢

 

【赏析】   那些浅白简单的文字却写出最痴最深的情爱!当感情来临的时候,做到热情如火,缠绵似藤很容易,做到淡如云影,静似深流却实属不易,《见与不见》所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种安静的深情。在《见与不见》里,我们看不到缠绵悱恻,山盟海誓,却能读到一种磐石一样坚固不移的深情。这样的爱自始至终只是一个等字,并且是一个早就预见了一切的等。明知道这样的爱不会有结果,这样的等不会因为你的回不回眸,留不留恋,而增加半分,或者减少半分。四季更换,匆匆而过的只是时间,而我对你的情感永远定格在最初的相知里。

感动于这样的纯净,执着的默默等待和不离不弃。让我想到母亲对孩子的爱,佛祖对苍生的爱。

 

【讲解】以《见与不见》为例

保持语句连贯的三个条件:共同的话题、合理的句子顺序、衔接与呼应

A.共同的话题:不能游离话题、逸出话题、更不能与话题无关。

B.句子顺序:(句子顺序其实就是思维的梳理)语句东扯西拉、颠三倒四都是思维的混乱。

时间顺序:定好参照点  

空间顺序:沿着一个方向,从外到内、由表及里、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东南西北……或者相反

心理顺序:显著性原则(习惯于把最显著的放在前面)、重要性原则(理性判断因素)

逻辑顺序:总说、分说

C.衔接(关联词),重点讲呼应(上下文语境对语言的制约作用)

万绿从中一点红  能不能 改为 万绿从中一朵花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呼应的三个方面:语序、词语、句式

(1)语序:小碑座的四周,雕刻着以牡丹花、荷花、菊花等组成的八个大花圈,这些花朵象征着品质(     )、(      )和(      )。  “纯洁、坚韧、高贵”三个词的顺序。

(2)词语的重现。词语的反复可以加深印象,是“呼应”的重要手段。在一个语段里反复使用某一词语,可以前后呼应,起到强调的效果。

 对立关系:考试结束,有人欢喜有人愁

配套词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剪”“裁”配套使用。“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3)句式重现

    A 段落中的句式重现

例:门前是一条河。门外是一片很大的打谷场。三面都是高大的柳树。山门里是一个穿堂。迎门供着弥勒佛。(汪曾祺《受戒》)

这段话一共5个句子,读起来很流畅。原因有两个:一是以“门”为表述的轴心,保持叙述角度统一;二是基本都采用了“……是……”的句式,句式模式相同。

B 篇章中的句式重现 篇章的组织手段,不仅可以加强语势,而且可以显示内容层次。修辞学称之为“排比段”。作用有三:全篇的贯穿线索、篇章的层次标志、提示作用,引起读者注意。

   例:见与不见

 

佳作领航

卓文君数字诗

西汉时,蜀中才子司马相如赴长安谋职。一去五年,杳无音信。美丽多情的妻子卓文君在望穿泪眼中,接到丈夫仅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的家书。

  原来当初卓文君二十岁便成了寡妇,回娘家居住。一次司马相如来拜访卓文君的父亲,偶然窥见了卓文君的容貌,便在弹琴时唱了一首自编的情歌,表达对卓文君的爱。卓文君不顾父亲的反对,竟连夜跟司马相如私奔了。他们结合后,卓文君不嫌弃司马相如的贫寒,以千金之躯当炉卖酒,维持生计。可现在,司马相如官拜中郎将,想另娶名门千金了。文君深知丈夫爱情到头,恩断情绝的遗弃之意。下书人又在旁边急催着“大人吩咐,立等下文”,于是不假思索,挥毫疾书写了下面的数字诗。

司马相如阅信后,悔恨不已,深为卓文君的聪明才智和纯贞爱情所感动,亲迎卓文君到长安。并从此杜绝犬马声色,兢兢业业做学问,终成辞赋一大家。

     

一别之后

二地相思

只说三四月

谁知五六年

七弦琴无心弹

八行书不可传

九连环从中折断

十里长亭望眼欲穿

百思想

千系念

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

百般无聊

十倚栏

重九登高看孤雁

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

七月半焚香秉烛问苍天

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

五月榴花红似火 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

四月枇杷色未黄 我欲对镜心意乱

忽匆匆 三月桃花随水转

飘零零 二月风筝线儿断

噫 郎呀郎 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请你就该诗的连贯性做简要的分析

                                                                                

                                                                                

                                                                                 

 

◆    远洋航海

大地的语言(节选)

        阿来

朋友来电话,招呼去河南。

一次次刚刚离开一座城市就进入另一座城市。重复的其实都是同一种体验:在不断兴奋的过程中渐渐感到怅然若失。行车不到十分钟,就在我靠着车窗将要昏昏然睡去时,超乎我对想象的景观出现了。在我眼前出现了宽广得似乎漫无边际的田野。

收获了一季小麦的大地上,玉米、无边无际的玉米在大地的宽广中拔节生长。绿油油的叶片在阳光下闪烁,在细雨中吮吸。这片大地在中国肯定是最早被耕种的土地,世界上肯定也少有这种先后被石头工具、青铜工具、铁制工具和今天燃烧着石油的机具都耕作过的土地。翻开一部中国史,中原大地兵连祸接,旱涝交替。但我的眼前确实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大地,这片土地还有那么深厚的肥力滋养这么茁壮的庄稼,生长人类的食粮。无边无际的绿色仍然充满生机,庄稼地之间,一排排的树木,标示出了道路、水渠,同时也遮掩了那些素朴的北方村庄。我喜欢这样的景象。这是让人心安的景象。

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根须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挲着絮絮私语,它们还化作一道道的绿浪、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到更远的地方。在一条飞速延展的高速公路两边,我的视野里始终都是这让人心安的景象。

转上另外一条高速路,醒目的路牌标示着一些城市的名字。这些道路经过乡野,但目的是连接那些巨大的城市,或者干脆就是城市插到乡村身上的吸管。资本与技术的循环系统其实片刻不能缺少从古至今那些最基本的物质的支撑。但在这样的原野上,至少在我的感觉中,那些城市显得遥远了。视野里掠到身后,以及扑面而来的,依然是农耕的连绵田野。

我呵气成雾,在车窗上描画一个个汉字。

这些象形的汉字在几千年前,就从这块土地上像庄稼一样生长出来。在我脑海中,它们不是今天在电脑字库里的模样,而是它们刚刚生长出来的时候的模样,刚刚被刻在甲骨之上的模样,刚刚被镌刻到青铜上的模样。

这是一个个生动而又亲切的形象。

土,最初的样子就是一棵苗破土而出,或者一棵树站立在地平线上。

田,不仅仅是生长植物的土壤,还有纵横的阡陌、灌渠、道路。

禾,一棵直立的植株上端以可爱的姿态斜倚着一个结了实的穗子。

车窗模糊了,我继续在心里描摹从这片大地上生长出来的那些字。

麦、黍、瓜、麻、菽。

我看见了那些使这些字具有了生动形象的人。从井中汲水的人。操耒犁地的人。以臼舂谷的人。

眼下的大地,麦收季节已经过去了,几百年前才来到中国大地上的玉米正在茁壮生长。那些健壮的植株上,顶端的雄蕊披拂着红缨,已然开放,轻风吹来,就摇落了花粉,纷纷扬扬地落入下方那些腋生的雌性花上。那些子房颤动着受孕,暗含着安安静静的喜悦,一天天膨胀,一天天饱满。待秋风起时,就会从田野走进了农家小小的仓房。

我们到达了淮阳——穿过了大片属于淮阳的田野。让人心安的田野,庄稼茁壮生长的田野,古老的,经历了七灾八难仍然在默默奉献的田野。还未被加工区、开发区、新城镇分割得七零八落的田野。

  (选自《2009中国散文排行榜》有改动)

 

1.品味下面句子,然后答题。

这些大地在中国肯定是最早被耕种的土地,世界上肯定也少有这种先后被石头工具、青铜工具、铁制工具和今天燃烧着石油的机具都耕作过的土地。

“石头工具、青铜工具、铁制工具和今天燃烧着石油的机具”能否换成“农具”?为什么?

                                                                            

B“石头工具、青铜工具、铁制工具和今天燃烧着石油的机具”能否交换顺序?为什么?

                                                                             

2.文章最后一段“让人心安的田野,庄稼茁壮生长的田野……”联系第4段所写内容看,这句话“让人心安”一词在内容表达和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

内容:                                                                            

结构:                                                                         

 

大力水手

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读书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羞耻。        ,性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以至于变化气质;       ,譬如漫游“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眼花缭乱,空手而归。

            ,如暴发户炫耀家产,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①多读如果彻底    ②少读如果彻底   ③多读而不求甚解   ④少读而不求甚解    ⑤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       ⑥世间许多读书人只为装点门面

A.②③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①④⑥

2.表达要合乎语境,是使语句连贯的重要保证。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巍峨挺秀的秦岭消没在浊雾里;田堰层叠的南塬,模糊了;美丽如锦的渭河平原也骤然变得丑陋而苍老。

A.天气阴沉,满天是厚厚的、低低的、灰色的浊云。

B.在夕阳的辉映下,满天彩云飘动

C.夜幕下垂,远山山渐渐隐没了,田野里死一般寂静

D.北风呼呼地叫着,枯草落叶满天飞扬,树枝都成光胳膊了

3.语言形式不一致,也是造成不连贯的原因。选出下列句子中语言形式一致的一项(     

    这位老先生头发斑白,衣着朴素,                  ,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A.风趣的谈吐,渊博的知识           B、谈吐学问,风趣渊博

    C、谈吐风趣,学问渊博                 D、谈吐风趣,渊博的学问

 

篇一:【步步高】2015届高考总复习【Word复习讲义】:作文序列化提升方案专题一

专题一掀起你的盖头来——作文的审题立意

一、阅卷探秘

闪亮阅卷老师的法眼

俗话说:“意犹帅也。”作文,首先要注意审题立意。有的同学,下笔千言,思接千载,思想像脱缰的野马,任意驰骋,结果导致离题万里,可能因为一篇作文,在考场上就一溃千里。真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提笔作文之前,一定要先过好审题立意这一关。要想在考场上作文立意方面得到高分,首先要摸清阅卷老师的心理,弄清决定阅卷老师判分的因素。

其实,阅卷老师有一套作文快速阅读法,即“作文三眼看,看三眼”。

2

如何审题立意审题就是对题目要求进行全面、具体的分析,准确领会其含意,把握写作方向和要求,切忌片面理解,顾此失彼,舍本逐末。一篇文章在审题上站稳了,这篇文章的大方向就把握住了,写起来一般不会出太大问题。

一、审题的关键是准确

审题首先要逐字逐句地把作文题全面、细致地读清楚,同时注意关键字词,把这些关键字词反复咀嚼并仔细揣摩,还要细读命题中的“要求”或“注意”,并把它们全都体现在文章当中。考场上,怎样才能做到准确审题呢?审题的过程与构思作文又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1.审清“标志”,确定文章体裁

审题首先是确定文章体裁。一般情况下,每种体裁的文章,都有它自身的“标志”,抓住了体现体裁“标志”的关键词语,就可以确定所给题目属于哪种体裁,应写成什么体裁的文章。

2.审清要求,确定文章范围

审题不仅要确定文章的体裁,还要确定题目所划定的范围。在题目所给的范围内选材,才能使文章内容切题,重点突出。

3.审清“题眼”,确定写作重心

审题还要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来确定文章的重点,而确定文章重点的关键就是抓住“题眼”,比如关键词、重点句、暗示语等。把握住了“题眼”,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重点。

4.审清因素,确定文章内容

有些作文命题所给因素较少,表意也比较概括宽泛,有的甚至抽象朦胧,这就给审题增加了难度。对于这类题目,只要审清已知因素,并在已知因素上增加相关联的新的因素,就能准确地确定文章的写作内容,题旨就能清楚地显现出来,审题的困难就会迎刃而解了。

用“戴着镣铐跳舞”来形容考场作文可谓形象而熨帖。这个比喻已经形象地告诉大家,考场作文是一种选拔人才的考试,它有自己的规则,不可能让你信马由缰、天马行空,因此,拿到题目后,务必三思而后行,切忌草草了事。另一方面,只要我们认真地去审3

题,使作文题意明确和观点鲜明,完全是能够做到的。

审题年年有,年年有跑题。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有时是因为考生的态度不够端正,缺少了一点耐心和细心。因此,审题时一定要端正态度,做到耐心、细心,力求快速、全面、准确。

二、审准两种基本作文命题类型的方法技巧

(一)命题作文

命题作文不同于话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后两种作文的题目是考生自拟的,而命题作文的题目是命题者确定的,是唯一的,是不容变更、置换的。这是命题作文与其他两种作文最大的区别。为此,考生在审题时,必须牢牢围绕这个“所命之题”展开。如何展开呢?八字要决——字字落实,有所侧重。

字字落实,实际上就是把题目中每一个字(词)的含义写清楚。

如作文题:《我与小王的一件趣事》。

事:写作对象。一件事:写作范围和文体。我和小王:取材的范围,必须关于“我”与“小王”两个人。趣:题旨,审题的要害,什么是“有趣”,怎样写才算是“有趣”。把上面逐字(词)的理解合起来,审题就算审准、审透了。

有所侧重,就是分析文题结构,找准写作的重心,即题眼。

①主谓式结构,如“我能”,题眼是谓语“能”。

②偏正式结构,如“诗意地生活”,题眼是修饰或限制语“诗意”。

③动宾式结构,如“品味时尚”,题眼是动词“品味”。

④并列式结构,也称关系型命题,如“走与停”、“一步与一生”、“我与故事”等,审题时要写清楚几个概念间的关系。题眼就是“关系”。即要“两点论”,兼顾两面,不可只抓一面,不顾其余;又要“重点论”,应有所侧重,分清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要善于敏锐地捕捉重点,敢于突出重点。

⑤独字(词)式,如“见证”、“常识”,它们既有表面意义,又有隐含意义,既可实指,也可虚指,审题时要虚实结合。

如何审题眼呢?务必要“咬文嚼字”,可以判明词性,可以直接解词释义,可以进行近义词辨析,可以进行置换比较??总之,一定要审到吃透它的内涵和外延为止。如“见证”,首先想它是什么意思。“见证”一词的含义有两点:一是“见”,是亲身经历、亲眼目睹;二是“证”,可以作证。再依据材料分析。也有两层:

边练边悟1

请以“主流和另类”为题目,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写这篇作文,首先要注意其思辨性。请从“主流和另类”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审题立意。

审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立意:(从辩证地看待“主流”与“另类”的关系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审题:“主流”是大众化的,“另类”则是个性化的。“主流”与“另类”单一来看是对立的、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如“主流也罢,另类也罢,它们都是人们思想的外化,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评判标准,只要是积极的、向上的,有利于社会健康发展的,都应该支持,都要怀着一颗宽容的心去包容它,特别是另类,它可能是孕育新思想、创造新秩序的火种”。

立意:①“另类”“主流”可以和谐共存;②“主流”与传统,“另类”与时尚;③“主流”“另类”都是潮流;④“另类”终将汇聚成“主流”。

(二)新材料作文

1.提炼中心法

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

边练边悟2试用提炼中心法写出下列材料的立意。

(1)一次,盖达尔旅行时,有一个小学生认出了他,抢着替他提皮箱。小学生见皮箱十分破旧,便说:“先生是大名鼎鼎的盖达尔,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呢?太不协调了。”“不协调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是更糟?”盖达尔笑着说。

小学生看着盖达尔笑了。

写出该则材料的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这则材料通过写大名鼎鼎的盖达尔和小学生关于皮箱破旧的对话,表达了身外之物可以随随便便,但做人却不能随随便便的道理。据此,可以提炼出如下两种观点:①做人不应该随随便便;②要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徒有虚名。

(2)两个台湾观光团到伊豆半岛旅游。路况很坏,到处都是坑洞。一个观光团的导游连声说:“路面简直像麻子一样,让大家受累了。”另一个观光团的导游却诗意盎然地对游客说:“我们现在走的正是赫赫有名的伊豆迷人酒窝大道,请大家快乐地体验它的与众不同吧!”

写出该则材料的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整体把握材料。同样的情况,在不同的人心里由于意念的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5

下页

篇二:由作文语言的虚实性谈应试散文写作

由作文语言的虚实性谈应试散文写作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由作文语言的虚实性谈应试散文写作2012-07-07

刘婷婷

摘要:作文语言有虚实之分,意、象之别;依靠有选择地组织语言的虚实性,有意识地构造作文的意和象;最终生成一种非常适合于考场写作的文体——意象类散文

关键词:虚实、意象、散文

作文语言有虚实之分和意象之别

中国文化的精神是天人合一、贵和尚中。这种强调整体和谐的思想,肯定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主张以广阔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概,兼容并包,使社会达到太和的理想境界,正如老子认为的,天地万物都是“无”和“有”的统一,“虚”与“实”的统一,有了这种统一,天地万物才能流动,生生不息以趋于和。这一立足于虚实的古老的美学观点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代朴素的文学理论。

我国古代文论中关于虚和实的具体含义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一、虚和实的关系即虚构和真实的关系;

二、虚和实的关系是文学作品中“意”和“象”的关系;

三、虚和实的关系就是作品中的神形、情景、意境的对立。

四、虚即文艺作品中未直接描写的部分,实即直接描写的部分。①

这些朴素的理论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指出了“虚实”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如果我们走得更远一些,撇开形式和内容的羁绊,把文学作品看成一个纯粹由语言符号组成的“语言体”,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篇作文说白了无非是“虚语言”和“实语言”的组合体,二者的区别是前者重“意”,后者重“象”。比如,类似于直抒胸臆、议论这样的语言可以归为虚,因为其重“意”,而诸如“借景抒情、描写、记叙这样的语言可以归入实,因为其重“象”。

魏晋时期玄学家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论及意和象的关系:“夫象者,

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现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②笔者认为王弼所说的“意”就是“虚”,而“象”则是“实”,创作时作家有话要说,有思想要表达,有情感要抒发,这些“虚意”就须借助于“实象”来描述和表达出来,这是一个创作的过程,用象来释意,用语言来表达象,即是用经过语言符号化的“实”来表达“意”之“虚”。反之,当读者去欣赏文学作品,首先面临的是语言,它表面就是“实”象系列,作者要表达的思想、观念、情感等都寄寓在其背后。可见,在文艺创作中最关键的就是中介——象,这也就足以解释为什么艺术家关键是要刻画好形象,在“实”上下功夫,才能成功地“由实及虚”,创造经典。

如果把一篇作文比喻成一道烹饪,那么“象”就是原料,而“意”就是调料,原料和调料的分布比例和相处方式将从根本上影响到这道菜肴的口味。原料过多而调料过少,做出来的菜定然淡而无味,表现在作文中就是堆砌材料,文章厚实有余而灵动不足;反之,原料过少而调料过多,做出来的菜必定口味过重,令人反胃,表现在文中就是抒情或议论过多而材料不足,这将导致文章过空过虚甚至矫情。即使原料和调料比例恰当,也还得讲究烹饪的方式和火候掌握,传统的观点加材料的行文方式之所以在近年遭到鄙弃就是因为这种“烹饪方式”过于死板,以致口味单一。所谓众口难调,那么究竟有没有一种既能在口味上有所改变又不失美味更兼有一定可操作性的“烹饪方式”呢?答案是肯定的,比如“意象类作文”。

意象类作文的特点

所谓“意象类作文”是指利用一个与主题(意)相关的有一定象征意义的“象”贯穿全文,串联全部材料,从而形成一篇结构紧凑、虚实相生、有一定情趣和文采的文章。由于行文方式易于构思,材料组织方便,虚实控制容易,特别适合于考场作文尤其是应试散文的写作。笔者以2004年四川高考的一篇满分散文《风,可以穿越荆棘》,具体谈谈这类散文的写法。

2004年高考四川卷的作文话题是“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以下是某考生的作文。

风,可以穿越荆棘

生命如风。

好一个亘古的比喻。你也许感慨于它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不着一丝痕迹。我却跋山涉水,在时空里淘尽沙砾,找到了这个比喻的真谛:

唯有风,可以穿越荆棘。

狄金森把人生描绘成篱笆墙的内外,我们一层又一层地爬过,事实上,这层层篱笆缀满荆棘,我们通过时,往往遍体鳞伤,身心俱毁。这时,你看到,风在墙外千萦百折,不屈地呼啸而过,空气中凝结下壮观的痕迹。

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槃,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我们累,却无从止歇;我们苦,却无法回避。烈日暴雨来过,飞沙走石来过,我们布满伤痕,还要面对一片片荆棘的丛林。

梭罗说:“这儿可以听到河流的喧声。那失去名字的远古的风,飒飒吹过我们的树林。”或许垂问远古,能把生命如风的真谛领悟。

苏轼看见了风。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黄州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越过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顿悟。

于是他逍遥红尘,寄情山水,最终文名垂千古。只是,那夜的风,已遗落于岁月,无人见得了??

梵高看见了风。他在向日葵田地中懒散地躺着,纠结于一个难解的疑问与痛苦:耗尽心血的画作,竟是一幅也无人理解,一幅也卖不出去!对于一个把艺术当生命的人来说,无人欣赏自己的艺术好比无人重视自己的生命,这是一种被轻视、被鄙视的痛苦!这是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挫折!

幸而他看见了一阵风穿过向日葵田地。那阵风被阻挡了,发出愤怒的吼叫。然而它们向前!向前!全然不顾被招摇的枝干划破的身躯,它们成功了。

于是他也成功了。

《向日葵》等画作在他死后不久,直至今日,都是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品。

?..

评析:

这是一篇典型的应试散文,艺术性不高,但可操作性颇大。“战胜挫

折”是本文的主旨,是“意”,这个意是虚的;而“风”是实的,也是全文的依托,全文以风之实象喻挫折之虚意,以“风可以穿越荆棘”之象喻战胜挫折之意,虚实相生,相得益彰。这篇文章只有800多字,而“风”这个象竟先后出现了十三次,并且如珍珠般散落于各个角落,贯穿全文,串联起了狄金森、梭罗、苏轼和凡高这些材料,使全文结构紧凑,并且充满了情趣,这篇文章的全部价值就在于这些“象”的存在,“象”是全文的灵魂,试想一下,如果本文舍弃了“风”这个象,而直接以“挫折”一词代之,从正面论述战胜挫折的重要意义,以虚写虚,文章必定陷入观点加材料的窠臼,充其量只是一篇普通的习作。

纵观近年来的高考优秀作文,我们有理由相信“意象类散文”是一种值得尝试的写法。2008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我于咖啡中看见》被许多论者誉为近年来难得一见的优秀作文,影响非常大,这篇文章属于典型的意象类散文,文章以咖啡喻生活的酸甜苦悲,以不同人对咖啡的品悟谈生命之味,900多字的文章,“咖啡”这个象出现了近20次,同样散落于文章各个角落,串联起了汶川大地震、史铁生、伍尔芙等材料,写出了生命之味的厚重和爱之重大。

让我们把目光拉回到十年前的

意象类散文的优势、写法及注意点

一、意象类散文的优势

1、易于构思,易于下笔,就这点而言,笔者认为再也没有比意象类散文更适合于考场写作的了。考场上,分秒必争,考生构思这类散文时,只需确定一个跟表意相关的“象”,就可以围绕这个“象”组织材料了,这个“象”将成为全文的脊梁,考生只需在这根大梁上添砖加瓦就行了,不必再为如何行文煞费苦心。

2、点石成金,化陈旧为新奇。以《风,可以穿越荆棘》为例,文中提到的狄金森、梭罗、苏轼、凡高等材料多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谈不上太多新奇,但就是这几个人物却为文章带来了满分,只是因为他们看见了“风”,没有了“风”,他们不过流于平庸。一个令人难堪的现实是许多考生的精神储备甚至贫乏到连这些人物也掏不出来,于是只好一遍又一遍地在历史的故纸堆里狠炒牛顿、居里夫人、张海迪、海伦凯勒等人的“冷饭”,我们完全可以想象这些文物级的材料将对文章产生怎样的伤害,把这些人物适当处理一下,比如让他们跟“风”或者“月亮”之类的“象”的建立特定的影射关系,那境界就完全不一样了。

3、为文章带来情趣,增添文采,道理同上。

二、意象类散文的写法

1、以比喻拟题,标题必须包含意象。

比如:《四季,镌刻心灵的石碑》点评:以石碑为象,心灵为意

《苦海争渡爱为桥》点评:以桥为象,爱为意

《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点评:以花为象,生命为意

《风,可以穿越荆棘》是个好题,但并非唯一选择,要紧的是要有意境,比如把题目换成《圆月在天》或《天心月圆》同样是个不错的选择:人生如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缺之后必是月圆,月圆之后必是月缺,这是天地规则,人生同样如此,既然如此,又何必为一时的挫折而耿耿于怀呢?

2、用一个或一组意象贯穿全文,连缀所有材料,这个意象是全文的根,所有材料都依托于这个意象而存在。行文时,尽量不要把意象和材料分开写,最好交织进行,结合得越紧密越好。组织意象与材料时把握一个原则,就是尽量把“象”融入到人物的作品中,比如狄金森之所以在篱笆外看到风是因为她创作过诗歌《篱笆那边》,而梵高之所以在田野里看到风,是因为他创作过那幅著名的

下页余下全文

篇三:【备战2013】中考语文作文指导技法之移步换景素材

中考作文指导技法之移步换景

移步换景法一般适合于游记或参观记,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采用移步换景法描写景物时,首先要把观察点的变换交代清楚。这样,读者才能清楚地知道游览或参观的路线。其次要把移步中或移步后所见到的景物具体地展现出来,使读者看到一幅幅绚丽多彩、内容丰富的生动画面。采用移步换景法描写景物时,要注意围绕一个中心展示不同的画面,避免有支离破碎的感觉。其次要进行精心的剪裁,要把一路上最有特色的景物描绘出来,删去一般性的描写,避免记流水帐。

移步换景法就是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当代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学家吴功正的《阿里山纪行》就采用了这种结构来描写阿里山美丽的风光。其主要表现在:(1)把行踪交代得清清楚楚:台北—嘉义—坐火车进山—阿里山—神木—林区—曲径幽路—看到神木—下山。(2)进山时抓住林海幽深的特征来写:原始森林广阔无边—清澈的潭水—宁静的林区—山间的青苔树—无边无际的森林—受巨创后的神木。这样,作者以自己的行踪为线索,表现了不同时间里多种景物的风貌,使读者从中感受到一种动态美、整体美。

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游踪线索一以贯之,来去分明。因游踪主人翁多是作者自己,所以一般都宜用

向东望去,天空呈浅红色,它像一段光滑、柔软的绸子。而太阳呢,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拉起了她那美丽的窗帘,大概在梳妆打扮吧!抬头仰望,只见天空淡红色中略带一点黄色。向西望去,天空呈蓝灰色,这些色彩构成了一条五彩缤纷的“空中被子”,盖住了整个大地。

我漫步在乡村小路上,隐约可见前面有一条雾带,忽然雾带不见了,我用手四处乱抓,可什么也没抓到。原来,我正站在雾带里,当然看不见,抓不到啊。我走到毛豆田里,鞋子、裤角都湿了。毛豆叶上的雾球慢慢地滚动着。小草轻轻地靠在我的脚上,像是在和我亲热一样。我用手在露珠上一点,露珠变成了一滴滴的小水珠,向四面散去。不知不觉中我又来到新村边。向南望去,以往那高高的楼房今天只能看见模糊的轮廓,以前那挺拔高大的树木,今天也只能隐隐约约看见一些树影。晨鸟“啾啾啾啾”地歌唱,好像在歌唱这迷人的早晨,又好像在叫人们出来看这迷人的晨景。

穿过新村,我迈上公路。街上的人们在雾气中穿行,他们的头发是湿漉漉的,像是刚从澡堂里出来的。拖拉机冒着白烟,慢慢地开着;汽车“嘀嘀”的喇叭声,催着人们向前走,摩托车的车灯,在雾中形成一道笔直的光线;自行车“铃铃”地缓缓前进。正是这些声音,奏起了“雾中晨鸣曲”。

雾,就像一匹乳白色的轻纱,把我和别人隔开了。我望了望四周白茫茫的雾气,感到就像在云海中遨游,太富有诗意啦!假如我是个诗人,我会把它当作一首诗;假如我是一个科学家,我会把雾搬回家,让人们欣赏;假如我是一名工程师,我会建一间室内雾中游泳馆??

令人陶醉又令人遐想的雾啊,我真想把你永远揽在怀中!

点评:

这是一首诗,在神奇的秋天晨雾中吟唱;这又是一幅画,勾勒出乡村秋晨雾中的美景,令人神往,令人陶醉。

全文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不断改变观察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使景物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文章从原地观察,感到晨雾中的天空像“被子”;漫步在乡村小路,又领略了迷人的晨景;街上的种种音响,又组成了“晨鸣曲”??给人们以清新、神秘的感觉。

[学生习作]

我爱家乡的天龙湖

王芳

家乡的天龙湖,无处不给人以入仙境之感。

当你来到天龙湖公园的入口处,便可看见两只威风凛凛的狮子挺立在亭阁前。再看亭阁,有两层楼高,共有8个角,每个角都有一条口含明珠的石龙。再加上青色的墙砖,金黄色的琉璃瓦,古香古色,富丽堂皇。

穿过亭阁,向前便来到了八龙喷泉前,只见八条龙聚集在一起,有的仰首呼啸,有的跃跃欲飞。虽然他们形态各异,但都尽力地喷水。看着这尽职的石龙,不由地想起了天龙湖奇特的传说。相传这天龙湖虽不大,但从来没有干过,就连大旱年也是满湖碧波,据说有天龙相助的缘故。我想,这也许是天龙湖名字的由来吧。

绕过喷泉继续前行,便来到了美丽的天龙湖畔。只见两座桥横跨湖面,南面一座是建在湖面最窄处的石拱桥,仿汉白玉的桥身和桥栏,给人以古朴大方之感。最值得一提的是另一座九曲桥,形状曲折优美,桥身紧贴湖面,人走在上面好像置身于湖中。

>跨过九曲桥,来到湖心亭上,观看湖中的景色,更有一番情趣:近处不时游动的小鱼,远处龙形的,鸭形的,鹅形的游船不停地划动着,追逐着,再加上一湖碧水,让人百看不厌。

在湖边,有几位勤劳的妇女在淘洗着什么,并且有说有笑的。她们的笑声引来了好多的人,走近了才知道,她们之所以乐得合不拢嘴,是因为这美丽的风景和这温凉而柔软的水所激化。湖的两岸,有着天真无邪的儿童,孩子们在玩耍、嬉戏。二月,正是春光明媚、轻风拂面的时节,也正是放风筝的时节,于是这么大好的机会总是让孩子们迫不及待。这也让正在成长的我情不自禁地放起风筝来。在这里,仿佛是极乐世界,没有一丝一毫的忧伤,烦恼,带给你的只有出自内心的快乐。

天龙湖四季都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让人留连忘返。

春天,大地万物复苏,湖堤上开着各色花朵。蝴蝶花、桃花、迎春花迎风摆动,嫩绿的小草也探出了脑袋,天龙湖弥漫着醉人的芳香,令人心旷神怡。

夏天的傍晚,天龙湖变得热闹了起来。人们纷纷到此游泳,欢笑声,打闹声,水溅落花的哗哗声,充满了整个天龙湖,清凉的湖水洗去了人们一天的疲惫。

秋天更是迷人。秋风吹在湖面上,荡起一层层波纹,湖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一层挂着一层涌到岸边,不时划过的游船,又给天龙湖增添了几分情趣。

冬天的天龙湖也没有静下来。隆冬时节,湖面上结了厚厚的冰,小伙伴不约而同地聚集在一起滑冰。大雪过后,天龙湖更是热闹,大人们也来到湖边,观看雪景,照相,有的和孩子们一起堆雪人,打雪仗,热闹非凡。

啊!家乡的天龙湖,你给我们带来了无限欢乐,赢得了我们无限的爱恋。我永远地爱慕你。

品味秋天

彭文春

我的家乡在豫东平原,这里四季分明,各具特色。一年之中,我对这里的秋季情有独钟。她就像一幅色彩绚丽的画,让我留连忘返,令我梦绕魂牵。

早晨,雄鸡的啼鸣是乡村天亮信息的最早告示。接下来,旭日东升,金色的霞光在遥远的天际尽情展示她迷人的魅力。随着太阳的升高,那缠绕在枝头、树梢上的似纱非纱的轻雾悄然隐退。明媚的阳光下,万物开始展示自己的风采。

路边的草尖上,晶莹的露珠映着朝阳熠熠闪光,像是谁不小心洒落在草丛中的一粒粒钻石。道路南,树丛中,被阳光遗弃的小草怯生生地睁开眼睛探头探脑。乳白色的蘑菇在树下,悄然撑开白色的伞。黄、紫、白、红各色的菊花在林荫道和草丛中尽情展示自己的娇艳,不时把或清淡或浓郁的香气付与秋风带给匆匆赶路的人们。

田野里,成熟的庄稼摩肩接踵,等待着主人收割。雪白的棉朵绽放在枝头,好似仙女CAI下天空的白云做成小花撒在棉田里。玉米挣裂层层外衣把金灿灿的身躯裸露在外,向人们炫耀自己的强壮,大豆也不甘落后,金黄的豆粒撑开豆荚,偷偷窥视外面热闹的世界;在地下呆久了的红薯,终于禁不住外面世界的诱惑,使劲地拱出地面,脸憋得通红;涨红了脸的高粱,垂下头,默默注视着脚下热闹的场面。

果园里,各色叶子争相辉映,红黄绿紫,五彩缤纷,果树枝头,硕果累累,香气袭人。金黄喷香的“金帅”,深红水灵的“富士”,红里透紫的“秦冠”,把枝条坠得垂到了地上。黄澄澄,红彤彤,通体透亮的柿子缀满枝头,好似谁挂上去的一盏盏灯笼。架上的葡萄熟了,一串串紫里透黑,经露水浸润,玲珑可爱。摘一颗放在嘴里,一咬,汁水四溅,甜丝丝,酸溜溜,沁凉全身。石榴树上,成熟的石榴咧开嘴,露出里面红宝石般的果实,晶莹剔透,除了带给你视觉上的享受外,还会让你垂涎三尺。

秋天的天空辽阔高远,气候清爽。蓝色的天幕蓝得透亮,让人陶醉。白云成朵成片,时卷时舒,闲适自得。抬头看一眼天空,会让你心旷神怡,一身的疲劳顿时烟消云散。

傍晚时分,太阳渐渐隐没。歇息了一天的雾霭又出现在枝头,缠绕在树枝,给小村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这就是我的家乡,美丽中透出和谐、富足宁静。其实,美丽的又何止我的家乡?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我们的祖国何处不美?

点评:

这篇习作有以下几点值得肯定:首先,习作以描写见长。小作者能够在认真观察秋天景物特征的基础上,紧紧抓住景物特点进行细致描绘,尤其是使用“黄、紫、白、红、乳白、黄澄澄、红彤彤”等一些色彩鲜明的词语,把一幅五彩斑斓的秋景图呈现在读者面前。

处理也非常巧妙。小作者由赞美家乡到歌颂祖国,升华了主题,使文章立意变得深刻。

作家的窍门

赵树理是位著名的农民作家,他们一生为广大农民写了很多的作品。《小二黑结婚》等文章就是他写的。

五十年代中期,赵树理来到山西一个叫李家岭的山村体验生活,被安排在村东头一户姓李的农民家中。

这家的小李是位十八九岁的小伙子,他看过不少赵树理的作品,对他很崇拜。赵树理问他:“你也上了七八年学,怎么不写点文章?”小李红着脸直摇头说:“咱不是那块料子。”

这天早饭后,赵树理帮小李去犁地。到了地里,小李指着南边一块早已犁好的地对他说:“那是一家寡妇的地,她男人早死了,她上有体弱的婆婆,下有吃奶的孩子,日子很难过。村子帮耕队昨晚偷着帮她耕了。”赵树理忙说:“这是一件好事呀,你收工后就写出来。”小李说:“我?怕写不好。”赵树理说:“你一定能写好。再说,我会帮助你的。”

晚上,小李真的把一篇《义务帮耕队》的稿子拿给赵树理看。赵树理仔细看了看,对小李说:“你有时间再改一改,明天拿给我看。”

篇四:《雨巷》美学分析

像雾像雨又像风

——浅析《雨巷》的朦胧美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早期的代表作,使他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叶圣陶曾给予这首诗高度的评价,称赞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其中,朦胧美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朦胧美,指的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不是率直明快的抒发、宣示出来,而是通过创造出具有象征色彩与迷离惝恍的气氛的抒情意境来表达,因而既使诗人的主观情意表达得含蓄蕴藉、隐约微妙;又使读者在进行艺术欣赏时产生一种既确定又飘忽、似明朗又迷离、可意会而难言传的感受,获得一种特殊的艺术快感。?

《雨巷》的朦胧美究竟是怎样形成的,诗人在创作中通过哪些艺术手段营造出那种如梦如幻的朦胧氛围。

一、意境的虚实相生之美:

?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诗歌中的虚包括三类,,其中之一为?设想的未来之境?,?即还没有发生或不知其实际情况如何,是诗人自己设想出来的情景。?

《雨巷》中,一个踽踽独行的年轻人,彷徨在江南的悠长的雨巷,希望逢着一位姑娘,然而这姑娘又终于从身边飘然而过,?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这是作者设想之境,是为虚。作者为了说明这种情景,又通过具体可感的意象来表达。?因为要唤起这种境界的艺术美,必须俟诸读者的审美想象,而审美想象又

是通过意象运动来达成的。?宗白华先生说:?凭虚构象,象乃生生不穷?。这就是虚实相生。戴望舒正是通过几个具体的意象来表现自己所想之景:

1、油纸伞。诗中?唯一真实具体的东西?。翻阅古诗词,油纸伞总是给人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感觉,置于暮春之季,雨巷之中,自然营造出一种冷漠、凄清的氛围,塑造出撑一伞于风雨中独立黯然销魂的形象。

2、雨巷。江南的长长的青石板路,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更是充满了朦胧美。阴沉的梅雨季节里湿漉漉的小巷子,两边是寂寞的人家,偶尔有人声和鸡鸣狗吠,间或有人匆匆而过,总之。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天地。我们可以认为雨巷是实指,也可以把它虚化,这是一条怎样的路呢,是追求之路吗?前面是什么地方?它通向康庄大道还是通向死胡同?人生之路不也这样吗?

3、丁香。整首诗最扑朔迷离,最能形成朦胧之美意境的都来自于?丁香?这个意象,来自于?丁香?的象征意义。?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在李璟和李商隐的诗中都有丁香这种意象,全词是:‘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乌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李商隐诗中也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句子。”而在《雨巷》中,?诗人既吸取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

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瞬忽即失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他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气息。?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

不同的光彩。?那么,丁香姑娘究竟象征着什么呢?答案历来莫衷一是,主要的观点如下:

1、爱情诗。

一个冷漠,凄清又多情的少年,期待在一个特定的时刻,特定的地点,邂逅一位美丽的少女,这少女是那样地孤傲、高洁而却又有着丁香一般的哀怨。她令少年怦然心动,念念不忘,?辗转反侧,寤寐思服?,然而渴望而终未得,于是诗情喷发,有了诗中这样莫名的忧愁与惆怅。丁香姑娘是诗人追求美好爱情的象征。

2、哲理诗。

一个人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憧憬什么,追求什么,有时说不清楚,道不明白。但最终是欲求而不可得,可望而不可及,心理上陷入一种苦闷彷徨、孤独无助的境地。这是正常的心理现象。这首诗也许就是诗人在这种特定的心理状态下发出的感叹,留下的思想印痕。丁香姑娘象征一切美好的事物,朦胧的理想和追求。

3、政治诗。

有些读者会联系特定的政治背景,认为《雨巷》寄寓着诗人对现实不满、失望和痛苦的情绪。这首诗创作于1927年夏天,当时中国的大革命失败,政治形势非常黑暗,戴望舒作为一位曾经追随过革命而世界观又尚未根本转变的五四热血青年,内心难免痛苦失望有幻灭感,思想上苦闷困惑,行动上犹豫彷徨。《雨

巷》应时而生。从这个意义上看,《雨巷》反映了那个时期知识分子的思想与情绪。丁香姑娘又成为了革命理想的象征。

综上所述,诗人借助富有象征意味的意象,营造出虚实相生的意境,为全诗笼罩了一种迷离恍惚的抒情氛围,用有限的文字表达了含蓄的情感,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在读者的再造想象中,《雨巷》的丰富意蕴也如丁香般的姑娘一样永留心中,余味悠长,朦胧之美自然而生。

体裁作文